簡介
余脈北延雲浮(雲安)、鬱南縣邊界直至西江沿岸六都、都楊(都騎、楊柳)等鎮,構成三列東北偏北向的低山地,中支向安塘鎮伸展,南連雲浮雲霧山,海撥5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餘座。
大金山主峰--位於雲浮市區城北石板坑西北、高村鎮金山村之東,是雲城與高村兩地界山,最高峰海撥1086米,是雲浮市第二高峰(僅次於雲浮大雲霧山海撥1140米),現雲浮電視發射塔和微波發射站就建在此最高點處。有山路能開車從高峰硫鐵礦的山路上至山主峰頂,另一條是從雲浮市區城北過境公路旁石板坑村入新擴闊的一條山石路上大紺山,此一主路則可通達高村鎮上。另一道路山高路彎,陡峭險要,山路驅車盤山而行逶迤而上只到達高村境的金山村海撥約900米高處。
大金山上又盛產鎢錫礦,鎢錫礦產於寒武系變質岩及燕山期的花崗岩中。民國時就有山民採挖錫礦石,以前民稱“錫米山”。在東北麓長排嶺地區蘊藏極豐富的硫鐵礦、鐵礦和毒砂礦(伴有金、銀、錫等元素的),著名的雲浮硫鐵礦集團就在此處。大紺山南北各有一峰稱南、北小紺山,南小紺山海撥1059米,北小紺山海撥1038米。此山雖不是旅遊名山,但大紺山區峰巒疊嶂,氣勢磅礴,雲霞常覆其半,這“紺嶺層巒”是雲浮古東安縣時八景之一。在大紺山山上,除了山外連山景色迷人空氣清新以外,這裡一山有多種的獨特組成的地質地貌也是為人所吸引和稱奇。
大金山山上地質年代古遠,岩石成分複雜,其構成成土母質的岩石主要有岩漿岩和混合花崗岩、碎屑岩及變質岩、碳酸鹽岩等。大紺山岩溶地質,石頭多,陡峭,構成不少岩溶溶洞和石芽發育等特徵。雲浮從三迭紀經侏羅紀至白堊紀中生代(距今2.35億年至6600萬年),長期處於陸地環境,沉積了一套碎屑岩系。在三迭紀,印支活動波及雲浮境,引起岩漿活動,中性岩體侵入到大紺山弧形構造內。早侏羅世燕山運動大爆發後,雲浮境內又曾多次發生岩漿活動,先後有三期酸性岩體入侵,伴隨的熱液成礦作用形成了現雲浮大紺山脈的豐富的有色金屬和硫鐵礦藏和不同高度就有不同地質地貌。隨著開挖出來的山路便可清楚看到這不同地質地貌景象。
此山上土壤一般多較瘦,山上因土壤的垂直分布關係,海撥500米-680米多為紅土壤和海撥500米以下多為赤紅土壤,680亦-1000米以上多是黃土壤,1000米以上劃為南方山地草甸土。該山的特點是隨著海撥的升高,有機質層增厚,有機質和全氮也達到一 、二級水平。這裡的植被有明顯的垂直層次,隨著海撥的升高,植被分布的變化順序為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草類等各種奇花異草。每一海撥高度每一季節就有不同的林木景色,寒冬時候山頂溫度可低至0度以下,山上所有草木上會被霜凍成冰,遍山銀妝素裹,晶瑩剔透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
人站在高山之巔,山風涼拂 ,縱觀雲浮四周景色,積翠如雲的空濛山色,群山如黛,一片蒼茫,遼闊靜默且壯美。山下一切事物都顯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虛幻。我們這些忙忙碌碌的凡夫俗子們生活,很少給我們喘息的機會。此時此刻,心靈才有一份久違的寧靜與平和。
根據《廣東省地名管理條例》規定,經雲浮市人民政府批准,位於雲城區與雲安縣交界的“大紺山”於2010年初正式更名為“大金山”,同時,由“大紺山”衍生的“大紺山山脈”、“小紺山”更名為“大金山山脈”、“小金山”。雲浮市地名委員會有關負責人指出,“大紺山”更名為“大金山”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還原歷史,符合實際。大紺山原因礦產資源蘊藏豐富,並有金礦,故名大金山,後因“紺”與“金”諧音,演變為大紺山。將“大紺山”更名為“大金山”,還原歷史,符合實際。二是利於地名的規範化、標準化推廣。“紺”的地方(白話)讀音與“金”諧音,但國語讀音ɡàn,與“金”完全不同。“大紺山”更名為“大金山”,有利於地名的規範化、標準化推廣。三是通俗易記,方便民眾。“紺”字義為紅青,微帶紅的黑色,字義比較深奧,民眾一般難以理解,將“大紺山”更名為“大金山”,通俗易記,方便民眾。四是符合當地習俗,得到民眾認可。當地民眾一直以來都認為該山叫“大金山”,而對“大紺山”書名叫法不清楚,比較模糊。也習慣使用“金山”兩字,而不是“紺山”,如雲安縣高村鎮有金山村委會、金山茶場,市區有金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