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衛星城假說

大都市-衛星城假說

衛星城是大城市體系中的一個層次,是依附於大城市、與大城市聯繫緊密、處在大城市周邊而又與大城市相對獨立的中小城市。

衛星城理論的概述及套用

衛星城是大城市體系中的一個層次,是依附於大城市、與大城市聯繫緊密、處在大城市周邊而又與大

城市相對獨立的中小城市。本文主要介紹了衛星城定義;闡述了衛星城的產生背景;說明了其特性;分析了其發展;

說明了其重要意義;

並介紹了該理論在西方的有效套用;

介紹了衛星城理論在近代我國城市規劃發展中

的實踐套用;總結了衛星城在我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並概述了北京衛星城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建議;最後表述了對衛星城理論的理解及感悟。

衛星城理論是針對田園城市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背離霍德華基本思想的現象,由恩溫於1920年提出。1944年完成的大倫敦周圍建立了8個衛星城,已達到疏散倫敦人口的目的,從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次世界大戰”後至70年代之前的西方大多數國家都有不同規模的衛星城建設,其中以英國、法國、美國以及中歐地區最為典型。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圍建立的既有就業崗位,又有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城鎮,是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想衛星一樣,故名之。衛星城旨在控制大城市的過度擴展,疏散過分集中的人口和工業。衛星城雖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有在行政管理、經濟、文化及生活上同它所依託的大城市有較密切的聯繫,與母城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一般以農業或綠帶隔離,但有便捷的交通聯繫。

1衛星城的產生

衛星城是和特大城市緊密聯繫著的。從其基

本含義來看,衛星城就是地處大都市周邊、同大

都市的中心城區有一定距離、具有一定數量人口

規模、並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區有著密切聯繫的新

興城鎮,猶如地球的衛星一般,故形象的稱其為

衛星城。從衛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區的距離來看,

從幾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這主要依賴於衛

星城興起的條件與發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區的規

模和經濟能量以及交通運輸條件與當初城市規劃

建設的超前意識等。衛星城的人口規模主要依賴

於衛星城的產業規模、人口的承載能力和交通運

輸條件。確認是否成為衛星城的關鍵,主要是這

些新興的城鎮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聯繫的密切程

度。衛星城的興起和發展,應該是直接受到特大

城市的輻射和拉引推進,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

產業的分流、配套以及轉移。

2衛星城的特性

規模應控制在25萬~50萬人,具有城市的規模和密度;

強調生產居住與生活服務等方面職能

與活動的綜合平衡,

幫助主城區實現功能轉型;

從地域空間來看,衛星城是大城市外部地域空間的

有機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城市系統內部的功能區域,

距主城中心20~50km;衛星城與母城之間有方便的交通聯繫,通常在一小時交通圈內。

3衛星城的發展

3.1

衛星城發展的基本條件

3.1.1

母城條件

特大城市的發展只有特大城市的發展達到相

當大的規模和足夠強大的經濟實力時,才在客觀

上產生建設衛星城的要求,並且在主觀上具有建

設衛星城的可能。特大城市不斷的發展,不可避

免帶來“都市病”

。為了克服與緩解“都市病”

也為了使自發的城市郊區化合理有序的發展,政

府就著手進行“衛星城”的建設計畫,同時,作

為特大城市的政府,也有財力建設若干個衛星新

城。

3.1.2

子城(衛星新城)發展的自然環境條件

要使子城——衛星城有發展前景,必須在地

理位置的距離上比較適當。例如,選擇建設“臥

城”為基本功能的衛星城,則應有地勢較平坦、

地域開闊、環境污染少、距離中心城區較近的地

區。而選擇建設有很高產業功能的衛星新城,則

應視產業特色而決定選擇對象。

3.1.3

便捷的交通運輸和通訊條件

衛星城與母城之間必須有足夠好的交通運輸

條件和通訊條件,使廣大企業、機構和居民的出

行與聯繫顯得十分便利。這樣,也吸引企業及其

他機構遷移入住或者投資興業,並吸引居民的就

業選擇和居住區的選擇。

3.1.4

衛星城自身所具有的城區設施條件

衛星城的建設,除了產業發展之外,還應該

包括學校、

醫院、

公園、

文化、

體育場館、

金融、

商業服務以及其他各類公共設施的建設,否則將

無法使居民安居樂業,也無法吸引企業前來投資

經營。正因為如此,已開發國家衛星城的建設由

20

世紀

20

年代的轉移居民居住區的單一功能的

“臥

城”

發展到

60

年代以密爾頓

.

凱恩斯為代表的

“新

城”建設,即十分注重衛星城各類設施的配套建

設,同時又建設了工業、商貿、交通服務業等多

種產業,因而使其很快成為設施齊全、功能多樣

的新興城市。

3.2

衛星城的發展過程

臥城—半獨立衛星城—積極衛星城

臥城的概念在衛星城發展初期形成,城區多

以居住區為主,沒有生活服務設施,居民的生產

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尚需去母城解決,對母

城的依附性較強

一般位於交通幹線上,距離中心

城市較近,

一般為

30km

左右

;

容納的人口一般為

2

萬~

6

萬人半獨立衛星城除了居住建築外,

還設有

一定數量的工廠企業和服務設施,使一部分居民

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其規模逐

漸擴大,距離中心城區較遠,工業職能明顯,獨

立性增強

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衛星城人口一般

8

萬~

10

萬人積極的衛星城基本上獨立於主城,

具有就業機會,其中心現代化,城內有必要的生

活設施,而且還有一定的工業,居民的工作及日

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決

3.3

衛星城的發展趨勢

100

多年來,關於未來城市發展的思想主張

有很多,這直接關係到如何看待大都市及其衛星

城未來發展的道路問題。

除了前述的霍華德的

“花

園城市”和恩溫的“衛星新城”外,這些思想主

張可以概括為大都市發展的集中化道路和分散化

道路兩大類。

3.3.1

主張集中化道路的大都市發展理論

.

柯布西埃的“現代城市”構想。

1922

年,

法國著名的現代建築大師勒

.

柯布西埃出版了《明

天的城市》

一書。

他認為,

克服大都市

“城市病”

的出路,在於大城市本身的內部改造。他主張提

高中心城區密度和住宅大樓高度,提供充足的綠

地、空間和陽光,大力改善城市交通,全面改造

城區,形成全新的“現代城市”概念。

伯吉斯的

“同心圓理論”

1923

年,美國著名規劃師伯吉

斯以芝加哥為例,試圖創立一個城市發展和土地

利用空間組織方式的模型。在該模型中,他將城

市劃分成統一圓心的五個環形區域,這五個環形

區域由於每一環向外面一環的侵入而擴展自己的

範圍,從而造成整個城市的不斷擴張。

在這樣的

工業城市中,布置有各類工業企業,形成上規模

的工業區;離工業區不遠處就是很大的居住區和

各類市政區,具有設備齊全的公共設施與機構,

兩者之間既有大片綠化隔離又有快捷的交通設施

相連。

3.3.2

主張分散化道路的大都市發展理論

城市也像所有生物一樣,是有機的集合體,

城市建設發展的原則是生物界那樣的有機秩序原

則。在汽車和廉價電力遍布各處的時代,已經沒

有必要將一切活動集中於城市,現在最為需要的

是如何將人類從擁擠不堪的城市中解脫出來,大

力發展一種完全分散的、

非常廣闊的、

低密度的、

將生活居住和就業相結合在一起的新型城市形式

——“廣畝城市”

,這樣的城市是無所在又無所不

在的。

4

發展衛星城的重要意義

國內外經濟發展歷程表明,經濟的現代化過

程必然伴隨著城市化過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成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度量計。高度城

市化的結果,使城市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內

循環中高速運行和高度磨擦,正面表現為經濟財

富的迅速增值能力,高科技力量和人類智慧知識

的高度集中,以及物質的高消費和生活的高水準;

而負面效應則是城市變得臃腫和膨脹,城市空間

向外攤大餅狀低密度擴展,不僅大量地噬食良田,

導致可耕地面積減少,而且人們平均出行距離增

大,交通成本提高。城市建成區則形成“水泥森

"

,出現水資源短缺嚴重,環境污染加劇,熱島

效應增強,

傳染病易於蔓延,

自然災害損失上升,

交通嚴重擁堵等“大城市病”

,成為影響城市和地

區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人類為城市的經濟發展

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每個城市不得不考慮它

的可持續發展前景,選擇它的最佳發展方案。

北京在

1993

年頒布的

《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

中規劃了

14

個衛星城,廣州

2000

年的城市規劃

中規劃了

8

個衛星城市。西安市第三次城市總體

規劃確定了長安等

6

個衛星城市。昆明、蘭州、

烏魯木齊等西部城市也在

90

年代末規劃了衛星城

市。衛星城市的規劃,不僅為我國大城市沿理性

的軌道發展提供了契機,而且根據我國的國情和

經濟發展階段,衛星城市的建設是解決“三農”

問題、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措施,對

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人口城市化水平滯後是“三農”問題突出的根本

原因,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加速人口

城市化進程,減少農村人口數量。中國科學院牛

文元教授的研究表明,當中國農村人口降到全國

人口的

25

%以下時,

農村土地即達到市場化要求,

土地的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才能達到一

定程度,農業的科技含量、服務水平和生產成本

才能大幅度改善,農民收入水平和整體素質才能

有明顯進步,

“三農”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才能得以

徹底解決。按這個比例計算,我國有

3

2

億農村

剩餘勞動力要轉入城市。我國城市化水平較低,

城市容納能力十分有限,如果這些人口都向大城

市轉移,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將使交通、醫療、

學校等原本短缺的服務設施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而且,城市就業崗位不可能在短期內滿足大量轉

移人口的需求,不僅不能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

分流,還將帶來社會不穩定因素。加快衛星城市

發展,可形成次一級發展極,輻射沿邊地域城市

化發展,接納大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緩解中心

城市的人口和就業壓力。對區域均衡發展、穩定

發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衛星城市的發展,不僅可緩解大

城市的人口和產業壓力,同時也是解決我國“三

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對於我國社會、經濟的發

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5

衛星城在西方規劃中的運用

1944

年艾伯克隆比應英國政府要求制定大倫

敦規劃,其基本目標就是有計畫地從過度擁擠的

大城市中心區疏散幾十萬人口艾伯克隆比提出的

構想是

:

在倫敦四周設定一條綠帶,其位置正好在

1939

年戰爭爆發時城市聚集區的邊緣大倫敦規劃

提出離倫敦市中心半徑

48km

內的範圍,

共建設

8

個衛星城,畫出

4

個同心圓,分為城市內環郊區

環帶綠化環帶及最外層的鄉村環帶圈並擴建原有

20

座舊城鎮,用以疏散倫敦的工業企業和過剩

人口對於截留外來人口流入倫敦市區,緩解城市

密集區的居住困難,分擔其部分功能,減輕各種

壓力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65

年,保爾德魯

弗里主持制定了巴黎區域指導性規劃,提出了一

個打破舊概念的創新構想,打破原有單中心城市

布局,

在巴黎附近

(

一般選址於距市區

10km

的近

)

建設

9

個衛星城,

減輕巴黎城市中心區的壓力

以及緩解城市中心區的矛盾這些副中心每個為

30

萬~

100

萬居民服務,

至少有

300

600hm2

面積,

有的規模己相當於大城市,沿城市切線構建

2

由東南向西北平行的發展軸,解決城市發展問題。

6

我國衛星城理論的實踐運用

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從解放初期的

10%

高到

32%

37%

根據美國地理學家那森

(Notham)

的城市化發展研究,城市化進程已經進入到高速

發展階段

20

世紀以後,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

大城市空間結構由聚集向離心式轉折,出現郊區

化的發展現象

大城市的功能開始進行重組,城市

空間由單核同心圓向多核多極型地域空間方式轉

變,個別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正向大城市圈的擴

展模式演進

市建設的重心己開始由中心城區轉

向邊緣和外圍地區,在中心城區外圍衍生了眾多

的新城區

:

如北京的亦莊通州,

上海的浦東新區松

江新城,天津的泰達楊村,南京的仙西新市區,

蘇州工業園等隨著中國城市郊區化信息化的到來,

衛星城開發正在成為中國

21

世紀大城市空間擴展

的主要方式之一。

7

衛星城在我國城市規劃建設中的作用

衛星城作為城鄉之間聯繫和交流的中間環節,

不僅可以為大城市提供從農村聚集而來的原材料

農副產品各種勞務人員,而且還可以為大城市向

農村轉移產品技術資金人才,開闢廣闊的市場因

此,衛星城作為連線城鄉的紐帶,能夠充分發揮

其城鄉經濟的網路功能,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衛星城能疏散大城市中心區過密的人口,緩解住

房交通壓力,減少環境污染,改善人居環境,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