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縣王泗風箏節

大邑縣王泗風箏節

柔媚的春色里,大邑縣風箏之鄉王泗鎮放風箏的人很多。 今年,王泗風箏節以“災後新家園,放飛好心情”為主題。 在過去,清明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放晦氣”,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

特別是1998年成功承辦了“98王泗杯”第四屆中國國際風箏會暨第八屆全國風箏比賽。風箏已成為王泗的品牌,開放的視窗。由此,王泗鎮被授予“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楊柳青,放風箏”。風箏的別名叫“紙鳶”。柔媚的春色里,大邑縣風箏之鄉王泗鎮放風箏的人很多。特別是在有風的晴天,滿天的風箏飄飄忽忽,宛若盛開在清空中的墨華。
風箏別名“紙鳶”,它的得名源於五代後漢隱帝時大臣李鄴創造的一種風箏,據說他在風箏頭上安置類似竹笛的響器,“使風入竹,如鳴箏。”早在中唐時期,由於造紙技術的普及,在民間,人們就已經把風箏作為一種玩具來進行娛樂活動了。“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詩人元稹在他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紙鳶》里生動地記錄了當時放風箏的情況。放風箏至後來成了相互比賽的遊戲活動,“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至明清時期,風箏已發展到鼎盛。明清的風箏無論在形制、樣式、繪製等方面比過去都有了很大的延展,特別是繪製技巧勾畫精到,用色和諧,成為人們民俗活動中的裝備品和居室裝飾品。而且當時的許多文人雅士之間盛行扎制風箏贈送友人,並認為這是件風雅的事。如明代的畫家徐渭,他在晚年時就畫了許多風箏畫,並題了三十多首關於風箏的詩,可謂痴迷有加。現在的蘇州博物館,至今還藏有清代文人製作的線軸和風箏。
清明時節,碧空萬里,慧風和暢,草木萌發,是放風箏的好時候。成都大邑縣的王泗鎮,是川西壩子上有名的風箏之鄉,也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風箏)”。在春天,特別是在有風的晴天裡,人們便聚集在這裡,讓風箏滿天飛舞著、招搖著。
車行駛在成溫邛高速路上,目力所及,是翠翠的新綠以及明晃晃的菜花黃。在王泗出口下高速,即到達了王泗鎮。王泗鎮放風箏習俗歷史悠久,清代就聞名於川西壩子,如今更是借一年一度的風箏節,聞名遐邇。風箏表演隊則帶著各種造型的風箏參與表演和比賽,令觀者大飽眼福。
據說,王泗鎮的風箏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的毛氏家族一位醫術高明的郎中。他閒來常愛自製蜈蚣風箏放飛于田疇淺丘之間。王泗製作風箏的傳統也就從那時沿襲了下來。毛氏蜈蚣風箏以其扎制精美、體型巨大而聞名,主要以本地的慈竹作為骨架,芭茅花絮為平衡物,用紅黃相間的彩紙糊制而成。每到春天,人們就可以見到許多蜈蚣風箏在天空飛
舞著,有時人們把風箏放上天后,就將風箏線繫於樹身上任其飛行遊動,蔚為壯觀。
除了蜈蚣風箏,王泗的鷹、蝴蝶及各種軟翅類風箏尤為著名。其中,鷹風箏做得最地道的要數黃家,其鷹身形矯健,腳爪遒勁,通體深褐,呈半立體狀,飛騰在空中後與真鷹無二致。
王泗鎮放風箏多在清明節前後,一般會持續到立夏後。今年,王泗風箏節以“災後新家園,放飛好心情”為主題。長長的“蛟龍”、兇猛的“老虎”、憨態可掬的“熊貓”、輕盈的“蜻蜓”……數百個造型精美的風箏,在空中隨風飄逸,或神龍擺尾、或蜻蜓點水、或餓虎撲食,將藍色的天空點綴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當然,你也不妨選購一隻當地民眾製作的風箏,親自感受放飛風箏的好心情。放風箏不僅是一種娛樂,還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古人在《續博物志》中說: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瀉內熱。”放風箏也讓人有強烈的控制感覺——風箏線在自己手中或松或緊,風箏也因此或遠或近。在過去,清明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放晦氣”,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等風箏升上高空,人們會剪斷風箏線,任風箏隨風飄逝,將一年的病痛與煩惱一同帶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