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風箏會

柔媚的春色里,大邑縣風箏之鄉王泗鎮放風箏的人很多。 特別是在有風的晴天,滿天的風箏飄飄忽忽,宛若盛開在清空中的墨華。 數年來,由當地農民組建的王泗風箏代表隊在全國及國際風箏的賽事中屢獲大獎。

大邑王泗有著製作和放飛風箏的悠久歷史,對風箏情有獨鍾,自1993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13屆風箏盛會,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1998年成功承辦了“98王泗杯”第四屆中國國際風箏會暨第八屆全國風箏比賽。風箏已成為王泗的品牌,開放的視窗。由此,王泗鎮被授予“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楊柳青,放風箏”。風箏的別名叫“紙鳶”。柔媚的春色里,大邑縣風箏之鄉王泗鎮放風箏的人很多。特別是在有風的晴天,滿天的風箏飄飄忽忽,宛若盛開在清空中的墨華。
風箏別名“紙鳶”,它的得名源於五代後漢隱帝時大臣李鄴創造的一種風箏,據說他在風箏頭上安置類似竹笛的響器,“使風入竹,如鳴箏。”早在中唐時期,由於造紙技術的普及,在民間,人們就已經把風箏作為一種玩具來進行娛樂活動了。“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詩人元稹在他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紙鳶》里生動地記錄了當時放風箏的情況。放風箏至後來成了相互比賽的遊戲活動,“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至明清時期,風箏已發展到鼎盛。明清的風箏無論在形制、樣式、繪製等方面比過去都有了很大的延展,特別是繪製技巧勾畫精到,用色和諧,成為人們民俗活動中的裝備品和居室裝飾品。而且當時的許多文人雅士之間盛行扎制風箏贈送友人,並認為這是件風雅的事。如明代的畫家徐渭,他在晚年時就畫了許多風箏畫,並題了三十多首關於風箏的詩,可謂痴迷有加。現在的蘇州博物館,至今還藏有清代文人製作的線軸和風箏。
過去在王泗鎮境內,放風箏多在初春的清明前後進行,一般持續到立夏後便將風箏收了起來。這樣的習俗由來已久。因為從宋代開始,就有清明時節去郊外踏青放風箏的風俗,“白給少年攀柳憩,繡鞋游女踏莎行,處處放風箏。”王泗的風箏主要以鷹、蜈蚣、蝴蝶及各種軟翅類風箏為主。其中,鷹風箏做得最地道的要數伍家村的黃家,鷹身形矯健,腳爪遒勁,通體深褐,呈半立體狀,飛騰在空中後與真鷹無二。王泗自古就出製作風箏的民間高手。據說光緒時期擅做蜈蚣風箏的毛家,每到春天時節,就出來放飛蜈蚣風箏,有時把風箏放上天后,就將箏繩繫於樹身上任其飛行遊動,甚為壯觀。蜈蚣風箏一直是王泗境內最主要的品種,這和它的歷史淵源有著緊密的關聯。上世紀50年代後,王泗還曾經出現過一種線上上帶有機關裝置的風箏。入夜,在機關上掛一紅紅的燈籠,任由風將燈籠送至夜空,遠遠望去,恍若夜星閃耀。雖然做此風箏的巧匠早已無從可尋,但王泗風箏的脈絡一直在民間延續潛長,從未間斷。1992年3月22日這一天,王泗鎮老年人體育協會基於本地風箏的歷史傳統,率先在桑園機場內推出了全民放風箏活動。隨後在第二年,由政府主辦的第一屆王泗風箏節也正式拉開帷幕。
在已往的幾屆風箏節中,令人最難忘的是1996年春天的“王泗杯”全國風箏邀請賽和四川省第三屆風箏大賽。當時王泗鎮的街上家家彩燈高掛,人們敲著鑼、打著鼓為風箏節拉開了熱烈的一幕。比賽當天,來自北京、上海、吉林、新疆等地的十七支代表隊帶著300多隻各類風箏相互競技,可謂囊集了全國各地風箏的精粹。成都代表隊製作的臉譜風箏最為扎眼,它全長200米,共108節,每節上均繪製有不同的戲曲人物臉譜。飛到空中後,臉譜上的雙眼還能跟著轉動。此次風箏盛會對王泗具有舉足輕重的意味,被中國風箏協會秘書長王寶生評價為:這是第一次選擇在一個鄉鎮舉行全國風箏邀請賽,是真正把全民健身送到農村,為農民服務……轉眼間,經過數屆風箏節的舉辦,王泗風箏的製作在民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數年來,由當地農民組建的王泗風箏代表隊在全國及國際風箏的賽事中屢獲大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