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概
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藝系由有機化工、無機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個教研室組成。有機化工(煤加工工程)和石油化工以及現在的工業催化系是由原來的化工系燃料化學教研室分離和發展起來的,燃料化工教研室成立於1952年,196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六十年代末,曾全部轉向石油化工。1979年部分恢復煤化工,石油化工仍然保留。1984年化工學院成立時設為煤化工系和石油化工系。後來兩系合併成為化學工藝系。1994年初國家教委批准以該學科為基礎建立"碳資源綜合利用部門開放研究實驗室"。無機化工原名無機物工學專業,成立於1952年。1984年化工學院成立時設為無機化工專業。根據原國家教委關於本科專業目錄調整,1998年將有機化工(包括煤加工工程和石油化工)和無機化工專業合併成為現在的化學工藝專業,化學工藝系中的有機化工(含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與無機化工系合併成立了新的化學工藝系。現有教職工4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講師11人,工程師7人。
從事職業
本科為化工工藝專業,培養從事化工過程開發、研究、設計、生產運營和技術管理的高等技術人才。研究生為化學工藝專業,主要從事煤及生物質轉化基礎與套用、新型炭素材料研究與套用(包括炭分子篩、分子篩炭膜、炭氣凝膠、C60類全碳富勒烯等)、超臨界流體萃取套用技術、新型無機膜材料、無機膜分離和催化及一體化過程、化工吸附分離新材料及新過程開發、精細無機化工產品開發、超微細粉體材料合成與套用、化工及生化、環保過程中的膜技術研究、石化、環保領域中的新型催化劑開發研究、計算機輔助過程運行(CAPO)和化工過程模擬與最佳化等方向的研究。各方向均有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授予權。同時,本系還設有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到目前為止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20多名,博士生20名。現本系每年招收碩士生20名,博士生約6名。化學工藝系所包含的學科在科學研究中跟蹤國際科學研究的前沿,注重發展新的學科生長點。在較多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近十年獲得十餘項國家和省部委的獎勵,諸多科研成果已轉化為工業生產並推廣套用。近十年來出版專著6部,在國內外刊物、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二百餘篇。化學工藝系注重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主持過中、日、美吸附分離學術會議;中日碳資源有效利用研討會,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日本東京大學、大阪大學、東京農工大學、東北大學、熊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院校建立了固定聯繫,進行學術及人員交流,開展共同研究並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
工業領域
本科專業化工工藝專業化工工藝學科涉及的工業領域主要是以石油、煤、天然氣和其他礦物為原料,採用化學加工過程,生產石油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無機化工、化工冶金和高分子化工等產品的工業部門,上述產品的生產企業大都是我國的大型骨幹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極重要地位。化工工藝雖是一個老學科,但化工工藝長期與化學和化學工程中有關分支學科緊密地相互融合、交叉和滲透,不斷地進行新工藝、新過程、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的研究、開發、放大、設計和最佳化,使化工工藝學科持續地深化、創新,並向前沿發展。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化學和化學工程基礎,了解各種化工過程、化學品的生產原理、產品開發、工藝實施和過程及裝置的設計與最佳化,掌握現代化工技術、外語和計算機套用技術,能夠從事化工過程及生產工藝研究、過程開發、設計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主幹課程除數學、物理、普通化學、英語、計算機基礎、政治理論、人文社科等公共基礎課之外,還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化學反應工程等課程。後期安排相關的專業方向課。
研究生專業化學工藝專業煤及生物質轉化基礎與套用、新型炭素材料研究與套用、超臨界流體萃取套用技術等方向: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導師1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1. 煤和生物質的熱解基礎與套用;2. 新型炭素材料的製備與套用(包括炭分子篩、分子篩炭膜、炭納米管、炭氣凝膠和C60類全碳富勒烯等);3. 煤制化學品;4.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在煤轉化和天然物提取中的套用等。具有良好的科學研究傳統和研究條件。近十幾年來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8項,承擔和完成各種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基金、國際合作以及橫向項4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七五"、"八五"重點工業性試驗"平莊褐煤固體熱載體乾餾新技術";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課題"煤熱解過程中的化學基礎";中德合作項目"煤和油頁岩超臨界流體萃取"和"重油中重金屬的脫除"、中日合作項目"中國煤的有效利用研究"和"中國東北地區秸桿資源的調查與利用";有關煤轉化和炭材料製備方面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遼寧省科學基金8項。擁有國家教委"碳資源綜合利用部門開放研究實驗室",具有一批先進的實驗設備和檢測分析儀器。本方向所取得的多項成果已得到推廣和套用,真正使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部分教授及其研究方向
部分教授及其研究方向劉長厚:化學工藝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氣-固催化和氣-液-固三相流動系統(如氣-液鼓泡塔、環流反應器、氣-液-固三相流化床、萃取塔、結晶器等)的傳遞特性及新型傳遞和反應設備的開發研究。曾開發研究出新型蒸發反應結晶器、內循環高效三相反應器和新的化工工藝技術,獲得國家三等發明獎,教委科技進步一等、二等獎等獎勵和國家專利。目前的研究方向為:化工、環保領域中新型催化技術和設備開發研究;膜分離技術和膜反應器研究。胡浩權:化學工藝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煤炭轉化基礎和套用(如:煤的熱解、煤液化制芳烴)、炭素材料開發(如:高比表面吸附劑、分子篩炭膜)以及超臨界流體萃取套用(如:煤和生物質在超臨界流體中的轉化、天然產品中有效成分的提取、超臨界介質中的化學反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擔並完成過多項國家、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並獲得過國家教委及遼寧省教委科技進步獎。目前的研究方向為:煤和生物質轉化基礎與套用、新型炭素材料的製備與套用以及超臨界流體萃取套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