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病名 : 大豆灰星病
英文病名 : Soybean Phyllosticta leaf spot
病原類別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有性階段 Pleosphaerulina sojaecola (Massal.) Miura 子囊菌亞門。無性階段 Phyllosticta sojaecola Massal 半知道菌亞門,球殼孢目。
形態特徵 :
分生孢子器表生於葉正面,球形或近球形,器壁薄,褐色,有孔口,直徑64-128μm。器孢子單孢,橢圓形或卵圓形,直或彎曲,無色透明,二端鈍圓或一端稍尖,5-10×2-3μm。有性階段的子囊殼與分生孢子器混生於病斑里,球形或近球形,直徑77-112μm,暗褐色,具孔口;子囊橢圓形,無色,56-70×28-35μm,子囊里含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排列不整齊,無色或淡綠色黃色,橢圓形或圓筒形,有2-4個橫隔,0-2個縱隔,呈磚格狀,隔膜處略細縮,24.5-31.5×7-14μm。
危害對象 : 本菌只侵染大豆。
分布 : 在全國大豆產區均有發生,東北發生普通而重。
侵染循環 :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來年環境適合,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發病條件 : 在寄主感病、菌源多和氣候、栽培條件充分有利於發病時,易造成病害的流行。在冷涼、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發病重,可引起早期落葉。
危害部位 : 主要侵染葉片,也可侵染葉柄、莖和莢。
危害症狀 :
葉片上病斑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5mm,初為淡褐色,有極細的暗褐色邊緣,後期病斑呈灰白色,故稱灰星病。病斑上有明顯的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豆莢上病斑圓形,有淡紅色邊緣。葉柄和莖上病斑長形,淡灰色或黃褐色,有淡紫色或褐色邊緣。
防治方法 :
1、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
2、精選無病種子和種消毒。
3、秋收後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株殘體,消滅菌源。實行三年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