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狀
主要侵染葉片和假莖。病部初為梭形褪綠斑,後在表皮下現出圓形或橢圓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後散出橙黃色粉狀物,即夏孢子,病斑四周具黃色暈圈,後病斑連片會使全葉枯黃,導致植株提前枯死,生長後期,在未破裂的夏孢子堆上產出能夠使表皮破裂的黑色冬孢子堆。
發病規律
病菌可侵染大蒜、蔥、洋蔥、韭菜等。多以夏孢子在留種蔥和越冬青蔥及大蒜病組織上越冬。翌年入夏形成多次再侵染。這時正值蒜頭形成或膨大期,為害嚴重。蒜收穫後侵染蔥或其他植物,氣溫高寸則以菌絲在病組織內越夏。引起冷涼地區或濕度大的山區該病的流行。
夏孢子萌發溫限6~27℃,適宜侵入溫度10~23℃。在濕度大或有水滴時,9~19℃可侵入,乾燥條件下,夏孢子可抵抗--16℃以下低溫;有報導田間乾蔥葉上的夏孢子,越冬後仍有25%存活。
防治方法
(1)選用抗鏽病品種:如紫皮蒜、小石口大蒜.舒城蒜較耐病,應因地制宜選用;
(2)避免蔥蒜混種,注意清潔田園以減少初侵染源;
(3)適時晚播,合理施肥,減少灌水次數,杜絕大水漫灌;
(4)遇有降雨多的年份,早春要及時檢查發病中心,噴藥預防;
(5)發病初期,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97%敵銹鈉可濕性粉劑3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利2000倍液、70%代森錳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隔10~15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病源描述
Puccinia allii(DC.)Rudolphi 稱蔥柄鏽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蒜上形成的夏孢子堆,產生黃色廣橢圓形夏孢子,大小23~28×18~32微米,具芽孔8~10個;冬孢子堆產出雙胞的冬孢子;有時也產生單胞的冬孢子,冬孢子長圓形或卵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