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花葶從鱗莖基部長出,露出地面的部分被葉鞘或裸露; 葉片叢生,灰綠色,長披針形,全緣,長60厘米,寬12厘米,7-12片,3-4輪排列。
開花鱗莖重30克左右,直徑約3厘米,生長鬚根80-90條。花、果實及種子密集的傘形花序呈頭狀,著生於花尊頂端,花覃自葉叢中抽出,高達12.5厘米;花序由2000-3000朵星狀開展的小花組成,花序碩大如頭,直徑可達18厘米,故名。其花色紫紅,色彩艷麗,小花紫紅色,具長柄,花瓣6枚,呈兩輪排列。
結茹果,種子圓形,黑色,千粒重4.18克。單個花序在自然授粉條件下可產生80多粒成熟種子。 花期春、夏季。
生長環境
性喜涼爽陽光充足的環境,忌濕熱多雨,忌連作、半陰,適溫15-25℃,要求疏鬆肥沃的沙壤土,忌積水。
分布範圍
原產亞洲中部和地中海地區, ,世界各國園林中多有種植。荷蘭為主要鱗莖出口國。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1979年從荷蘭引種鱗莖。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大花蔥7月上旬種子成熟後採集陰乾,5-7℃低溫貯藏,9-10月秋播,翌年3月發芽出苗。夏季也上部枯萎,形成小鱗莖,播種苗約需栽培5年才能開花。
分株繁殖:分球繁殖於夏秋進行,將主鱗莖周圍的子鱗莖剝,選擇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沙壤土作栽培地,每一母球可分1-3個小球,其中較大的鱗莖種植後第二年可開花。
栽培技術
大花蔥是鱗莖自然增殖率極低的一種花卉,但若在花葶出現後及早去除,使養分集中於更新球與子鱗莖的發育,則可適當增加小鱗莖的數目。夏季地上部分枯死,可將鱗莖挖出,大小鱗莖分開,置通風處越夏。
大花蔥秋後栽植,鱗莖達3厘米以上者種植後可開花,小於3厘米者需要養植一年後方能開花,鱗莖增殖率大花蔥性喜冷涼、陽光充足的環境,要求疏鬆肥沃的沙壤土,忌積水,適合中國北方地區栽培。
大花蔥露地栽培應選擇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壤土地作栽培地,栽球的時間宜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株行距20×30厘米,種植的深度為鱗莖上覆土厚為鮮莖高的2-3倍。
大花蔥栽後稍壓平穴面,然後澆水,冬季不必覆蓋防寒,翌年春季3月份葉片出土時,及時鬆土澆水,配合液態追肥每10-15天澆一次水,注意中耕、鬆土、除草,空氣乾燥的地方適量增加少量人工噴霧或遮蔭,可以緩和初夏時葉片枯黃的變化。
大花蔥花後莖葉枯萎,雨季來臨前及早挖取鱗莖,免得遭雨後腐爛,置於通風乾燥處晾乾後收起,分攤在室內通風處存放,待9-10月栽種,栽種地不宜連作,注意施用腐熟有機肥,夏季多雨,需及時排水。
病蟲防治
大花蔥鱗莖在貯藏過程中,防止高溫、高濕,否則容易發生腐爛病,要保持通風、乾燥,種植前可用60 %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種滅菌。同時,不能連作。
主要價值
大花蔥花球隨著小花的開放而逐漸增大,盛開的花序直徑可達20厘米,大花蔥的花序大而奇特,色彩鮮亮明快,加上它的盛花期可持續近20天,具有觀賞價值。
大花蔥可叢植於花境、岩石旁或草坪中作為點綴,也可作為花型特異的切花材料,運用到花藝作品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