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君子蘭白絹病

菌絲體無色,較纖細,老菌絲粗為2―8μm,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 以菌核或菌絲遺留在土中或病殘體上越冬。 28℃和高濕條件下,從菌核萌發至新菌核再形成,需時7-8天。

花君子蘭白絹病為大花君子蘭常見病害之一,危害大花君子半葉基部和地下肉質莖處。

症狀

該病主要發生在葉基部和地下肉質莖處。初呈水漬狀黃褐色至紅褐色濕腐,上生白色絹絲狀菌絲層,呈輻射狀擴展,病部四周的土壤也出現白色菌絲向外擴展,後期在白色菌絲層中長出油菜籽大小的小菌核,初白色至黃白色,後變黃褐色至棕色,嚴重的植株萎蔫或枯死。

病原

Athelia rolfsii (Curzi) Tu.&Kimbrough.稱羅耳阿太菌,屬擔子菌門真菌。無性態為Sclerotium rolfsii Sacc.稱齊整小核菌,屬半知菌類真菌。菌絲體無色,較纖細,老菌絲粗為2―8μm,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在PDA上菌絲體白色茂盛,呈輻射狀擴展。菌核外觀初呈乳白色, 略帶黃色,後為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圓形,表面光滑具光澤。菌核表層由三層細胞組成,外層棕褐色,表皮層下為假薄壁組織,中心部位為疏絲組織,後兩組織都無色,肉眼看去呈白色。

發生規律

以菌核或菌絲遺留在土中或病殘體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強,耐低溫,在一10℃或通過家畜消化道後尚可存活,自然條件下經5~6年仍具萌發力。菌核萌發後產生菌絲,從根部或近地表莖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後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及圓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擴散。菌絲不耐乾燥,發育適溫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鹼度範圍PHL.9~ 8.4,最適pH5.9。病菌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及農事操作等傳播蔓延。在18~ 28℃和高濕條件下,從菌核萌發至新菌核再形成,需時7-8天。全年以6、7月發病重,9月後病害逐漸停滯下來,棚室栽培的盆花在冬季也可發病。高溫多雨及酸性土易發病,盆上株叢過密、盆土積水、濕氣滯留髮病重。

防治方法

(1)盆栽時不要使用帶菌土壤,應把盆土加溫至50℃以上持續24小時滅菌。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lkg加新土100kg配成藥土分層施入,667m2用藥3kg。
(2)發病初期澆灌40%五氯硝基苯粉劑500倍懸浮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1次或2次。
(3)提倡施用82木霉生物製劑,每盆30―50g加細土撒在盆土表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