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初建
始建於夏朝,其為浙江兩大祀廟之一(另一為紹興禹廟),有4000年的歷史。唐代的時候,一座富麗堂皇的大舜廟曾經聳立在曹娥江畔。
修繕重建
![大舜廟](/img/a/f6c/nBnauM3X1cTOxQDN3MDO0AzN0QTM1EjM2YzMzQTNwAzMxAzLzg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清乾隆年間,上虞知縣與當地鄉紳共同謀劃,經8年集資,於1765年修復一新
1843年的一場大火,殿宇又遭毀損。
1935年,鄉紳谷陽再次發起修葺,修葺後的大舜廟為四進三殿三戲台,廟基寬23米,縱深139米。首殿祀舜帝,中殿祀后稷,後殿祀四岳。據傳,舜的妹夫是嫁接桑樹的“發明家”,人稱“桑王”,其妻子是舜的妹妹“婐”,人稱“蠶花娘娘”,夫妻倆的塑像放在大舜廟後殿。
大舜廟重建工程於2007年12月30日奠基開工,2012年建成。
規模建制
廟宇規模
大舜廟占地:開間五間,約23米,縱深約100米,分三進:一進為聖殿;二進為太祖殿;三進為四岳殿;每一進各有一個戲台,山門內有荷花池和石橋,廟前有舜河、百官橋。廟內有眾多楹聯詩題。廟宇風格
大舜廟由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朱光亞先生領銜設計,採用兩漢風格,整體建築全部用荒料石材裝修,充分體現當時社會環境蠻荒原始的狀況,給人以大氣、粗獷、莊重和頂天立地之感,極具雕塑效果。走進大舜殿,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大舜塑像,這座由中國美院潘錫柔教授主持設計,青銅打造的大舜像高7.5米,基座2米,總高9.5米,引寓舜帝九五之尊之意。大舜像藝術造型介於人、神之間,神態端莊、威嚴,一手擎天,一手護膝,目光炯炯有神,一派中正祥和、深謀遠慮之氣魄。仰望大舜像,仿佛自己便成了一名當時的官員,正在親歷“舜會百官”之場景。人文景觀
走在殿中,還有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當數“九洲圖”了,這幅用青石精雕細琢而成的地域圖鑲嵌於大殿地面當中,把大舜時期的疆域完完整整地展現在遊客面前。古人云“左圖右史”,圖就是圖版,後來演變為“版圖”,這不僅是地理的概念,更是一種文化的標記,反映了舜帝統一國家的雄才大略與政治抱負。![大舜廟](/img/b/05b/nBnauM3X4YzMxAzM5MDO0AzN0QTM1EjM2YzMzQTNwAzMxAzLzg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重華亭後面的祭祀廣場,坐落於山塘之間,呈橢圓形,四周綠樹環抱,環境宜人,供遊客戶外活動。仰視塘口,正在施工建設一座亭子,名曰鳳來亭,亭子兩側塘口採用塑石假山藝術營造手法,勾畫出無數自然的線條,共同組成了一幅抽象的“鳳凰展翅圖”,充分體現“大象無形”理念。
離開祭祀廣場後,我們來到了本次參觀的最後一站——虞舜宗祠,該建築以木雕見長。據記載:舜是孝、德的化身,以“事親至孝”的舜帝,恪盡孝道,名列“二十四孝”男孝之首;而東漢“投江尋父”的孝女曹娥,被歷代封為孝烈,名列“二十四孝”女孝之首。為做深做透德孝文章,所有木雕均以男、女二十四孝圖,百孝圖,大舜故事為題材,有“孝感動天”、“舜會百官”、“投江尋父”布局合理、內容豐富,文化底蘊豐厚,製作工作由中國著名木雕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先生牽頭完成,製作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真可謂是一座虞舜文化和孝德文化的藝術寶庫,一個木雕的王國。
靠在虞舜宗祠前院看樓的美人靠上,看中央的戲台,隱隱約約中,仿佛真的有戲班在表演。這是一幅之前只有在電視中才能看到的場景,想著不久的將來定能親身感受古時的賞戲,我們都為之興奮不已。走出大舜廟,我們還在留戀建築群內粗獷的石雕、古樸的銅雕、精緻的木雕。
大舜故里
說起虞舜的出生地,根據眾多史料的概括,至少有三種說法,即山東、山西和上虞。
上虞大舜,“上虞”與“虞舜”連名字也是密不可分的。《水經注》引《晉太康三年地記》云:“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亦云,舜與諸侯會事訖,因相娛樂,故曰上虞”。“上”指“舜”,“虞”通“娛”。這便是上虞的由來。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葉,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曾派出研究生樂祖謀帶著這個課題作了為時一年多時間的探索和考證。樂先生查遍了有關史料與地方志,又花了大量的時間對上虞、餘姚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在寧紹平原有關虞舜傳說的古蹟共有15處,其中處於上虞境內的竟多達11處。經過嚴謹的考證和調查,陳橋驛教授下了這樣的定論:“在儒家經典中,虞舜確實是一位至聖完人,但是這個故事的淵源卻無疑出自上虞,他是上虞土生土長的人物。”
上虞境內11處虞舜故跡”是:握登聖母山(上虞縣西南四十里,舜母生處)、象田山(上虞縣西南四十里,舜死,象為之耕田處)、舜井(上虞縣西南四十里,舜避父母害處)、舜橋(上虞縣龍山麓,舜率百官渡處)、百官里(上虞縣龍山麓,舜會諸侯百官曾聚於此)、漁浦湖(上虞縣東南舜漁處)、粟里(上虞縣南,舜供儲於此)、姚邱(上虞縣西四十里,舜所葬處)、谷林(上虞縣西四十里,舜所生處)、虹漾(上虞縣西四十里,舜所生處)、指石山(上虞縣西四十里,舜曾登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