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的歷史
1941年春天,在江蘇省淮安縣的茭陵大胡莊發生了一場氣吞山河的戰鬥。參戰的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一營二連的83名指戰員,在突然遭到日、偽軍襲擊下,面對敵人六至八倍於我的懸殊兵力,為了完成師團前哨和掩護淮安縣委機關的安全轉移兩大任務,全連指戰員團結一心,浴血奮戰,頑強堅守陣地6個多小時。最後除個別同志負傷倖存外,全部壯烈殉國。當年的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同志生前曾認為,這場戰鬥應和淮陰劉老莊戰鬥一樣齊名。他在八十年代就要求中央黨史部門查清這場戰鬥始末,為英烈們樹碑立傳。在這以前,由於歷史的原因,大胡莊戰鬥的烈士們一直鮮為人知,直到事情已過去半個多世紀,英烈們的犧牲地才豎碑銘記。紀念碑簡介
紀念碑基約一百餘平方米,基台四周植有常青黃楊、球松等,四季青翠。這些松柏象徵著為國犧牲的英烈們萬古長青。上下直書的碑文:“大胡莊戰鬥八十二烈士永垂不朽”由當年新四軍三師八旅政治部主任,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的吳信泉題寫,筆力遒勁。碑文寄託著我們民族和人民對英烈們的深切懷念。碑的西側為五十年代開挖的烏沙東乾渠;廢黃河大堤橫臥於碑的西北側;六十年代建設的601號公路從碑的北側通過。碑的東、南兩面是舊貌換新顏的大胡莊。建造此碑前,當地政府,通過調查尋找到了當年烈士忠骸的掩埋處,並得遺骨若干,在先烈們的長眠之所建造了這座莊嚴肅穆的紀念碑,以告慰當年為國捐軀的英靈。自八十年代以來,《新華日報》、《揚子晚報》,遼寧省黨史工委主辦的《黨史縱橫》和福建省新四軍研究會主辦的《戰爭年代》等先後載文,介紹了大胡莊戰鬥的經過;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淮陰市檔案館,淮安烈士陵園等單位收藏或展出了大胡莊戰鬥烈士紀念碑的照片及有關資料,以彰昭英烈們為了捍衛民族尊嚴而不畏強敵的凜然正氣。1995年,大胡莊戰鬥烈士紀念碑被公布為淮安市十大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