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大禾粄多在農村民眾一年一度舉行迎神打蘸等活動時製作。每年春耕時,幾乎家家都要留出一小塊耕地栽上禾子谷(即粳稻),收割後單獨曬千收藏。並要及早去山上採集回諸如“米果柴”、“薴絲藤”、“楮樹柴”、“溪柳子”等適宜燒灰食用的柴草,曬乾備用(如無這些柴草,黃豆桔桿也可用)。
迎神打蘸來臨時,先碾好禾子米,燒好米果柴灰。之後按一升米、半升灰(約一掬灰)、兩斤水的比例,將灰用燒開的水反覆淋澆過濾,製成如清茶一樣不混濁的“灰水”。同時將禾子米放入清水中浸泡,待其吸水到一定程度後撈起,稍作瀝千後倒入飯甑中蒸熟至剛過心時(以用手指搓捻飯粒能捻爛、無米核為度),將飯甑端起,洗淨鍋頭後,放下鍋架,將飯甑放在架子上,將灰水均勻淋入米飯中。飯甑下漏出的灰水要重複幾次舀起再淋入,至米飯將灰水全吸盡,飯甑下己無水漏出為止.隨後便將米飯倒出盤籃中晾開。稍為晾乾後,再裝入飯甑中蒸至一冒出大氣,便速端起倒入石臼中,趁熱用“丁”字杵槌先磨搓,後用力錘打。錘打到一定程度,全套製作工序便告完成。
歷史起源
大禾粄在上杭客家流傳已有很久的歷史。三年困難時期後,由於糧食緊張,大禾板的原料禾子谷因產量較低漸漸被淘汰,加上那時迎神打蘸活動被完全禁絕,故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吃不上大禾粄,有時只能用半秈半糯的原料配入灰水製作一些“假禾粄”來“過一下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追求美食條件的改善,大禾板的製作又逐漸回到人們的生活中間。現在以舊縣、才溪、南陽一帶最為流行。
製作方法
製作大禾板的工藝雖不算複雜,但一些環節也得非常注意。首先是原料要得持高度純潔,如混入秈米,口感就會打拆扣。其次是灰水的濃淡、禾米粄的生熟程度更要掌握恰當,如有偏差就會使禾粄質量下降,難以出桌。
食用方法
上杭客家人好客,每逢迎神打蘸,便為請客好時機,提前好幾天,就向各地親戚朋友發出邀約,請其屆時來家作客。客人來後,主人除將大禾板製成甜的、鹹的、煎炸的或原汁原味的等各色品種端出招待外,還要備好一部分待客人回家時送其帶回。對一些因故未來作客的親朋,如遇方便,主人也會設法捎去一塊供其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