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瓮銅錢

從出土的貨幣最早的屬於漢代來看,更加證實了縣誌所載《奇石磨崖記》開卷即寫的“獲鹿自漢以來,號稱名邑……”。 簡單的說,《奇石磨崖記》就是刻在奇石山上的磨崖石刻,或者說是刻在山上的一段文字。 他在《奇石磨崖記》開頭便寫了一句話“獲鹿自漢以來,號稱名邑……”。

公元1984年8月22日和9月8日,人們無意之中從城南杜莊磚廠兩次出土了兩大瓮成串的銅錢,總重一噸,總計24.80000枚,250多個品種,分屬十幾個朝代,最早的為漢代,最晚的屬宋、金,時間竟然跨越了1500多年。
1985年春,在大河賈村磚廠又出土兩鐵缸古銅錢;
1994年5月20 日在南新城和北海山兩村的農田裡又出土了大量的銅錢;
城外田地里到處埋的都是錢,獲鹿城裡豈能沒有?當然有!1989年3月果然在獲鹿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挖出了一大瓮古錢幣,總重量近一噸。鹿泉的前輩們將1500年時段的財富裝進幾個大瓮里,草草埋進自己生息繁衍的沃土,為子孫後代們儲蓄歷史文化的財富,這個奇思妙想,算不算鹿泉人的又一個偉大的壯舉?
從出土的古錢幣的數量來看,更加證實了遠古的鹿泉漢碼頭商賈的富有和貨幣交換的繁榮,儘管它分屬十幾個朝代,但最晚的屬宋、金,宋、金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是烽火戰爭頻繁的年代,由此我們猜測,由於戰爭的烽火硝煙蔓延到了鹿泉,漢碼頭的巨商們來不急將錢財運走,只好將它們草草埋於地下,四散逃命去了,遺憾的是客死他鄉,終究沒有回來……
從出土的貨幣最早的屬於漢代來看,更加證實了縣誌所載《奇石磨崖記》開卷即寫的“獲鹿自漢以來,號稱名邑……”。
如果大家注意的話,我們已經是第三次說到《奇石磨崖記》了,那么《奇石磨崖記》是怎么一回事?簡單的說,《奇石磨崖記》就是刻在奇石山上的磨崖石刻,或者說是刻在山上的一段文字。那么奇石山又在哪裡呢?奇石山就是我們城北石家莊市水泥廠開採剩下的那個半塊的小山。(奇石花園因奇石山而得名。)在遠古的過去,奇石山曾經是獲鹿的鎮城之山,前面已經講過。古人講究星宿和風水,山環水抱、藏風避氣、惠風和暢。獲鹿古城北靠虎頭腦、奇石山就像一個沙發的靠墊,撐於獲鹿城的右手,西有蓮花山、南有翠屏山、東有鳳凰山(海山)西南有牛坡山,前有太平河、真可謂山環水抱的好風水。所以有人說“獲鹿人活得自在,是風水好,更是因為有奇石山在右手裡撐著,牛坡山墊著腿。”
據獲鹿縣誌記載,奇石山過去的時候,山上有一個三清道觀,經常有文人墨客登臨觀光,《奇石磨崖記》是由一個叫鞏伯塤的大夫尚書撰寫的。他主要記錄了山上三清道觀的創建過程。他在《奇石磨崖記》開頭便寫了一句話“獲鹿自漢以來,號稱名邑……”。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的記載。
縣誌記載的《奇石磨崖記》是天會十五年十月十五日(五代十國時期北漢大約是公元961年)刻在奇石山上的,主要是記載奇石山的狀況和山上的三清殿的創建情況的。他說:“獲鹿自漢以來,號稱名邑。邑之西北粵有含滋吐潤、濃翠如勻,不險不夷,獨秀而野。按之圖經,實所謂奇石山也……它還記載了山上曾有一個石洞名曰“純陽洞”洞頂坦然如平地有百步之遠。同時還記載了一個小故事。說:“遊民有張氏者,乃富農也。榆樹株方茂,許施其一,以為之材。後勒嗇竟不踐其言。化緣者每次欲以錢購之,亦不肯售。越三日,急電迅雷,駭人耳目,大風飄屋,雨注如傾。轟然霹靂,不知其從何來,拔張氏所許樹,捋去枝條。其驚慌,遂載而施焉。顯然,這個故事聽起來,不免有些迷信的嫌疑,但我們卻無法證實《奇石摩崖記》所記載的是否是真實的自然現象,還是一個虛構的民間故事,但它告訴我們當時的道教文化在鹿泉已非常盛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