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獅子關石窟

大理獅子關石窟

獅子關第一窟,石鐘寺第一、二窟,分別刻畫了南詔三代王者的形象。 而石窟的作者,精心選擇了這三代帝王,對南詔的歷史,予以藝術的表現。 上獅子關右側數十步,見一舌狀巨石,下雕南詔王全家造像。

大理獅子關石窟在滇西北的劍川,有座石寶山。以石為寶,說來有點奇怪,其實,卻大有奧妙。這不僅因為這座山里奇石千姿萬態,各呈其妙,而且在山中有著南詔的藝術瑰寶:17個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內容獨特、地方民族色彩濃郁的石窟。這些石窟分布在石寶山的石鐘寺、獅子關、沙登箐3處,綿延六七公里的地帶,約造像140軀。按其反映的生活內容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南詔的歷史畫卷。獅子關第一窟,石鐘寺第一、二窟,分別刻畫了南詔三代王者的形象。南詔,這個對西南邊疆有過重大影響的地方政權,始於細織邏躬耕巍山,在唐王朝支持下,艱苦創業;顯於閣邏風聯合吐曹大破唐軍於西洱河;盛於異牟尋重新歸唐,廣拓疆域。而石窟的作者,精心選擇了這三代帝王,對南詔的歷史,予以藝術的表現。
細奴邏全家造像,在石鐘寺對面山坡上的獅子關。這裡怪石挺生,狀如鳳梨,有的石峰拔地而起,頂端形同石盤,上面似有一朵朵含苞待放的石蓮;山路陡險,狹窄僅通一人,旁有二石,呈青蛙狀,頭各上下相向,似在相對低鳴。上獅子關右側數十步,見一舌狀巨石,下雕南詔王全家造像。窟為方形,全高約5尺,寬約4尺,窟前雕有簡單的台階和石欄。窟內下皮為石台,台上雕坐像5人。左端為王者,右端為王妃。二人袖手盤坐,容貌端莊,體態豐滿,強健有力,帶有山民特有的質樸風姿。王、妃中間及左右,各坐小孩一人,似為二男一女。石座兩端各立男女待者一人,女侍持扇,男侍持筆。整個室內陳設簡樸,較切近於歷史真實。在王妃肩後正中壁上有一塊題記:“大聖躅羅口大王及后妃男女從者等尊容,元改造像,昌寧記之。”“躅羅口”,疑為獨羅消,即細奴邏,是南詔第一代主。後來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細奴邏也就被奉為“本主”。今巍寶山巡山殿,仍塑有其像;石鐘寺東北的劍川牟平村,民眾也稱此窟中的王、妃雕像是他們的“本主”。這一窟造像布局,也跟當地民間的本主雕像構圖相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