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什邡大王廟是紀念我國偉大的水利專家李凍的祠廟。始建於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8年,宋朝有所擴大。後毀於兵火,明朝萬年曆間重修,明朝嘉靖年間又重建,以後由於年久失修,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重建。解放前夕殿堂還完整,香火旺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保護不力,文革中又遭到嚴重破壞,剩下的幾間殘存殿堂成了人民渠管理處辦公堆放雜物的地方。改革開放後,宗教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為紀念,李冰這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什邡縣人民政府於1992年11月25日把大王廟定為“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經什邡縣人大,政協充分醞釀,把大王廟與金相寺合併統稱大王廟,發展道教對外開放。具體見之什邡政法《1993》17號檔案了。1994年,在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付元天大師的安排下,調派青城山天師洞鍾至興道長(全真龍門派二十一代傳人)主持愎復大王廟的工作。在什邡黨政部門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十多年的修整合新建,已有三清殿,慈航殿、無極殿、三官殿、靈祖殿、鐘鼓殿二樓以及生活用房和宿舍住房百餘間,已成為每年能接納十萬多人的宗教活動場所。
什邡大王廟是紀念大安王李凍的場所,也是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李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專家。
李冰生於公元前302年,卒於公元前235年,約公元前256——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李冰嘆岷江之水患,乃築都江堰,憂什邡綿洛之洪水,遂行“導洛通山”之舉。鑿瀑口於高景關,疏河床於洛水。“化貧瘠成富土,浸原野為陸海;千里膏腴,不知饑饉。”從此,水旱從人,惠澤川西和成都平原,人民世代受益。四川“天府之國”由此名聞天下。
李冰晚年在什邡治水,因功德感動天地,在什邡章山的後城治“升仙”,葬衣冠於章山冢中。被後人尊為川主。後世為紀念李冰其偉績,在洛水高景關瀑口之下洛水河畔修建大王廟。
據《唐書·地理志》載:“後城冶,在舊洛縣城之後,或以李冰治水之後,成仙(逝世)乾此,上有古寺”又“大郎廟在治北五十里,大蓬山之陽,有蜀太守李冰神祠”。
據《華陽國志·蜀志》載,“(李冰)又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經什邡”。《蜀中廣記》卷九載“治(什邡)北60里高景關,關外即章洛山,亦曰章山,又曰洛通山”也是明證。在建完聞名世界的都江堰之後,李冰來到什邡,“導洛通山”,開鑿高景關,修建朱、李、火三堰,造福於什邡,然而李冰因功德圓滿,於章山後城治得道飛升,這也成為了李凍的最後之作。
據歷史記載,李冰完成都江堰樞紐工程後,還陸續完成了其他地區河流的疏通,其中包括川西的洛水即介於什邡和綿竹之間的石亭江。而李冰最後因積勞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什邡人民為了感謝他,立祠廟對其進行祭祀。
什邡是李冰生前重要活動地區和歸葬之所,大王廟為當地鄉人紀念李冰導洛通山之功興建。自唐代修建以來歷經數千年香火延綿。據當地老人說;解放前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慶祝李冰生日的時候,什邡和綿陽兩地的民眾三天前就早早來到大王廟燒香拜神,祈禱、還願。參加各項慶祝活動。廟裡白天黑夜香火不斷,在會首的安排下,除念經辦法會外,還看川戲。晚上人人手舉燈籠火把,排成長龍,沿朱李火堰到關口去請水。人民邊走邊喊拜香,唱頌川主李冰為人民眾造福的豐功偉績,祈求保佑地方太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財源廣進,連續三天均是如此,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