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大營鎮位於寶豐縣西部。面積136.9平方千米,人口6.43萬人。轄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南街、小營、柳溝、郝溝、上高莊、邊莊、小李莊、牛莊、上李莊、小瀋河、大瀋河、西古莊、西張莊、古垛、蠻子營、何莊、康窪、相廠、齋公莊、白石坡、清涼寺、韓莊、李坪、宋坪、趙莊、李文驛、段寨、趙樓、小嶺王、大嶺王、胡茄莊、蘇家窪、觀音堂、大石扒、余家、馬堂、宋溝、滴水崖、北水峪、羅頂、三間房、垛上、莊科、閆三灣、回龍廟、小南莊、趙溝、石板河、金莊、崔家56個行政村,195個自然村,332個村民小組。平(頂山)韓(莊)鐵路和平(頂山)韓(莊)公路過境。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涼寺汝窯遺址,舊石器時代莊科洞穴遺址等古蹟。
[代碼]410421105:~201一村 ~202二村 ~203三村 ~204四村 ~205五村 ~206六村 ~207南街村 ~208小營村 ~209柳溝村 ~210郝溝村 ~211上高莊村 ~212邊莊村 ~213小李莊村 ~214牛莊村 ~215上李莊村 ~216小瀋河村 ~217大瀋河村 ~218西古莊村 ~219西張莊村 ~220古垛村 ~221蠻子營村 ~222何莊村 ~223康窪村 ~224相廠村 ~225齋公莊村 ~226白石坡村 ~227清涼寺村 ~228韓莊村 ~229李坪村 ~230宋坪村 ~231趙莊村 ~232李文驛村 ~233段寨村 ~234趙樓村 ~235小嶺王村 ~236大嶺王村 ~237胡茄莊村 ~238蘇家窪村 ~239觀音堂村 ~240大石扒村 ~241餘家村 ~242馬堂村 ~243宋溝村 ~244滴水崖村 ~245北水峪村 ~246羅頂村 ~247三間房村 ~248垛上村 ~249莊科村 ~250閆三灣村 ~251回龍廟村 ~252小南莊村 ~253趙溝村 ~254石板河村 ~255金莊村 ~256崔家村
沿革
大營鎮歷史悠久,隋唐時因市井繁華而有過“雙城”之美稱。宋徽宗時被欽賜易名為“興寶鎮”。1955年置大營中心鄉,1958年改上游公社,1959年更名大營公社,1983年置鄉,1985年建鎮。1997年,面積61.4平方千米,人口4.6萬,轄大營一、大營二、大營三、大營四、大營五、大營六、李坪、西趙莊、上高莊、邊莊、上李莊、西牛莊、西古莊、宋坪、康窪、韓莊、南關、西張莊、大瀋河、大嶺王、柳溝、清涼寺、西何莊、李文驛、胡茄莊、白石坡、小嶺王、小瀋河、小營、蘇家窪、段寨、西張莊、趙樓、古垛、郝溝、廂廠、蠻子營、齋公莊38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觀音堂鄉,併入大營鎮管轄。
附:觀音堂鄉位於寶豐縣西端。 [沿革]1955年建觀音堂中心鄉,1958年併入上游公社,1961年析建觀音堂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73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觀音堂、余家、趙溝、北水峰、垛上、金莊、滴水崖、馬堂、閻三灣、羅頂、大石扒、崔家、三間房、莊科、小南莊、宋溝、石板河、回龍廟18個行政村。
經濟建設
大營鎮經濟發展成就斐然。1958年榮獲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的“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1988年被省建設廳首批命名為八大“中州名鎮”之一;1991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先進單位”;1992年被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5年被省、市確定為“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1996年經濟發展綜合位次名列平頂山市115個鄉鎮第二;1999年被省科協命名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範鎮”;2000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2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被市政府授予“經濟實力強鎮”。2003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6293萬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1115萬元,招商引資5720萬元,財政收入達到577萬元,農民純收入達到2518元。
社會發展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營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人文、文化底蘊豐富,是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支撐。水利條件優越,建成小型水庫6座,其中最大庫容達280萬平方米;在具有國道207線和南石線穿境而過的交通優勢基礎上,該鎮大力實施“村村通”工程,完成村級道路建設33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小城鎮建設設施完善,功能齊全:鎮區設有郵路4條190公里,投遞點258個;開通5000門國際、國內直撥程控電話,安裝有120門公用IC卡電話,建有2座無線通訊微波基站支持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等移動通訊系統與國內外併網通信;鎮區建有3所國中,實現“兩基”目標;建成有省文化廳掛牌的“文化中心”,有線電視已成網路覆蓋,連續3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文化先進鄉鎮;鎮衛生院1998年升格為寶豐縣第二人民醫院,被國家衛生部命名為“一級甲等”醫院;科技發展步伐加快,科技推廣已成為經濟發展助推器,被省科協命名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範鎮”。
大營鎮人民民眾淳樸勤勞,在鎮黨委、政府的團結帶領下,形成了幹事創業、求實進取的社會氛圍,凝聚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強大合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繼往開來,再接再厲,與時俱進,勇創新高。
各種資源
大營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優質主焦煤、鋁礬土,紫砂陶土、鐵礦石等10餘種,儲量大、品質優、易開採。紫砂產品曾暢銷海內外,有“北方宜興”之美譽。汝瓷開發方興未艾,產品品種繁多,工藝精湛,可與宋代汝官瓷媲美。由中央美院董祖詒教授設計的“金雞報曉”汝瓷作為第八屆中國電影節饋贈品受到海內外電影家和知名人士讚賞。清涼寺汝官窯遺址開發保護總體規劃已通過省專家評審,旅遊業發展前景廣闊。
汝官窯遺址
清涼寺汝官窯遺址位於鎮區西南部二公里處清涼寺村南,為北宋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創建的官窯。窯址南北長2.5公里,寬1公里,內涵甚豐。
東南部(韓莊村東南)有晚唐及五代時期的窯址,其餘絕大部分為宋代民窯,以印花青瓷及黑白瓷為主,有窯址20餘處,西部為金、元時期窯址;宋汝官窯址在清涼寺村南,面積9.3平方米,窯址地勢平坦,四面環山,有小溪繞其東、西兩面,制瓷原料豐富,煤炭、木材、高嶺土、釉藥等就地可取,並發現有瑪瑙石等汝瓷之重要原料。
1987年,經過窯址試掘,已探明作坊、窯爐及汝瓷窯藏。出土遺物主要有瓷器和窯具,瓷器計300餘件,其中“宮廷御用汝瓷”,香灰色胎,胎骨薄堅,多裹足滿釉支燒。釉為青色,釉層勻淨淡雅,器表出現複雜的紋片。製作規整,工藝考究,試掘中出土的較完整器皿有鵝頸瓶、折肩瓶、細頸小口瓶、碗、盤、洗、盞托、盂、器皿蓋等。此次發掘,解決了陶瓷史上一大懸案,揭開了“宋代五大名瓷之魁”的汝官窯址之謎。
1987年,確定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99年,鎮政府與平頂山汝瓷研究所共同開發汝瓷新產品,燒制出仿汝瓷產品30多種,遠銷日本、韓國、泰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