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郭禮征興辦的鎮江大照電燈公司(以下簡稱大照)開始發電,裝機容量僅150千瓦。這是江蘇省第一家公用電廠,也是全國民營電業的先驅。到民國25年(1936年),裝機容量增至5950千瓦,年發電量870萬千瓦時,創歷史最高水平。
淪陷期間,大照電燈公司為日偽華中水電公司吞併。
抗戰勝利後,大照被取消註冊和經營權,由鎮江水電公司所取代,維持生產。解放後,鎮江市軍管會派代表進駐水電公司。
1953年實行公私合營,損壞的發電設備修復,發電量達1048萬千瓦時,比1936年增長20.5%。
發展歷程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鎮江英租界工部局有附設電氣處之議,民族資本家 郭禮征為維護民族權益,決定籌建大照電燈公司,著名實業家張謇稱此是“江南要事之一”,參與投資並擔任總董。經常鎮道署呈報江蘇撫院獲準立案,撥給江邊東荷花塘官地9畝,作為建廠地基,並從整治江邊船塢工程款中暫借規銀1萬兩。光緒三十年廠房建成。次年,從國外訂購的發電機、鍋爐等設備陸續進行安裝。因紳商居民迷信風水,阻撓立桿架線,郭禮征登門協商,歷時7個月架線完工。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大照電燈公司(民國12年改名大照電氣公司)領取商部公司註冊局發給的執照。十月,正式建成發電,資本總額為官銀10萬兩。主要設備有75千瓦直流發電機組和臥式雙火門鍋爐各2台,裝機容量為150千瓦。
此後,陸續更新設備,擴大發電能力,到民國25年(1936年)底,共有3500、1700、750千瓦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各1台以及配套鍋爐4台,裝機容量達5950千瓦。光緒三十一年至民國25年,累計發電11539.3萬千瓦時。
民國26年12月,日軍侵占鎮江後即進駐大照電氣公司,強迫繼續發電。民國29年7月,大照電氣公司被日偽經營的華中水電公司吞併,與鎮江自來水公司合併組成華中水電公司鎮江辦事處(後改為營業所)。民國26年至民國34年間,累計發電約6420萬千瓦時。
民國34年9月,江蘇省政府黨政接收委員會會同經濟部敵偽產業處理局蘇浙皖特派員辦事處,將華中水電公司鎮江營業所作為敵偽產業接收。由鎮江水電事業整理委員會經營。民國35年6月,經濟部決定將大照電氣公司的產業發還。但因在接收中受到阻撓,大照電氣公司未能恢復經營。民國36年6月,經濟部撤銷大照電氣公司註冊及營業權。同年10月,在江蘇省政府的支持下,組建鎮江水電公司,共籌股法幣24.34億元,其中交通銀行、上海銀行、江蘇省銀行投資14億元,占58%,董事長由交通銀行總經理趙棣華(後為冷遹)擔任。大照電氣公司的資產由鎮江水電公司作價付款,因作價標準存在分歧,未獲解決。鎮江水電公司依靠向官僚資本銀行貸款維持生產。此時由於3500千瓦汽輪機發生故障,實際可供出力2450千瓦,只能採用拼設備的辦法提高發電量。民國35年到民國37年,累計發電2235.6萬千瓦時。 1949年4月鎮江解放後,鎮江市軍管會即派代表進駐鎮江水電公司。5月2日,水電公司遭國民黨軍隊飛機轟炸,致使1700千瓦和750千瓦2台機組部分儀表失靈和水源中斷而停止發電。電廠職工黃旭東、陳世民、董阿榮、林耕來等冒著空襲的危險,日夜搶修。5月18日和23日,2台機組先後修復發電。1950年底,3500千瓦機組恢復1500千瓦運行。
1953年1月,水電公司實行公私合營,大照的私人股份才得以確認。5月,3500千瓦機組恢復銘牌出力,水電公司總裝機容量恢復到抗戰前一年的5950千瓦。1955年11月,鎮江發供電聯入蘇南電網,電力由電網統一調度。鎮江水電公司的750千瓦發電機組拆遷至清江電廠。1956年水電業務分開,改名為鎮江電氣公司。1958年5月,又將1700千瓦發電機組拆遷至清江電廠。
1962年8月,鎮江供電局成立後,鎮江電氣公司撤銷,其發電車間改為戚墅堰電廠鎮江發電所。
1965年,諫壁發電廠第一台2.5萬千瓦發電機組發電後,鎮江發電所撤銷,3500千瓦機組拆遷至安徽寧國縣港口電廠。自1949年鎮江水電公司到1965年鎮江發電所,累計發電27731萬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