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張瑞芳、陳強主演電影]

大河奔流[張瑞芳、陳強主演電影]

《大河奔流》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8年攝製的電影,著名導演謝鐵驪、陳懷皚執導;這部電影雲集了張瑞芳、陳強、于是之、王鐵成、張金玲、王心剛、葛存壯、項堃等著名電影演員參演,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擔當解說,影片以黃河的變遷為線索,描寫了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黃泛區人民民眾在黨的領導下,同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所進行的難苦卓絕的鬥爭,以及解放後他們回響黨的號召,改造黃河、變害為利的英雄業跡;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出現毛澤東和周恩來領袖形象的電影,結束了幾十年來革命領袖形象空白的歷史。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劇照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劇照

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侵占開封,逼近鄭州,蔣介石部隊節節敗退,下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無情的黃河水使沿岸人民流離失所,陷入苦難的深淵。地主家女長工李麥義憤填膺,敲鑼上街怒斥當局。後在共產黨女幹部宋敏的啟發幫助下,入了黨,並和宋敏一起組織難民與敵人鬥爭。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VCD封面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VCD封面

不久,李麥接受黨的指示,化裝成賣魚人來到洛陽金谷酒家,當著外國記者的面,揭露當局禍害人民的罪行,使在場的國民黨軍政要員異常尷尬和難堪。為緩和國內外輿論的指責,國民黨只好停止在難民中抓壯丁,並被迫向難民發放救濟糧。抗戰勝利後,李麥返回家鄉,領導鄉親們重建家園。

解放後,她擔任了區長,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在岸邊接見了她;1958年,黃河出現特大洪峰,沿岸人民在黨和 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搶險抗洪。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臨抗洪第一線指導工作,使人民民眾倍受鼓舞,李麥和鄉親們團結奮戰,終於戰勝了洪峰,使黃河大堤安然 無恙。

職員表

編劇:李凖

導演:謝鐵驪、陳懷皚

攝影:錢江、李晨聲、周金祥

美術:陳翼雲、郝靜遠

製片:張起

解說:孫道臨

作曲:王燕樵

演奏:中央廣播樂團

指揮:袁方

幕後花絮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劇照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劇照

197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就決定改編李準的新劇本《大河奔流》,他“試圖通過波瀾壯闊的藝術畫卷,展示黃河和她的子孫們在兩個不同時代的不同命運”。

李準長期生活在河南農村,“文革”中又在周口地區(原黃泛區一帶)插隊落戶近四年,曾為一百多戶農民寫下了家史,從中獲取了大量豐富生動的素材,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大河奔流》,把河南當時的一些水災情況寫得很真實。戴手銬的旅客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為了阻止日軍前進把花園口決口了,河南形成了一個黃泛區,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這部電影是兩集,上一集寫這一段,下一集寫解放以後治理河道。當時,文藝創作一片荒漠,我一看到《大河奔流》就被它深深吸引。1977年初,開始了影片的籌拍工作。

從劇情看,《大河奔流》拍攝難度較大,外景多,轉場多,拍攝時間長……我沒有像慣常一樣讓編劇花費更大的精力和時間修改文學劇本。

這裡有一個故事:此前一次外賓來參觀我們拍戲,看見我們有分鏡頭劇本感到很奇怪,說他們都是現場分鏡頭。籌拍《大河奔流》時我們也考慮,我們在家寫分鏡頭劇本,起碼十天半個月的,有時爭的面紅耳赤,可到現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於是就決定不用分鏡頭劇本,而是搞一個導演實用的本子,一個提綱發給大家,使大家都知道這場戲後面接哪場戲,銜接點是什麼,明確時空的關係。這個本子比文學劇本要碎得多,但是又不像分鏡頭劇本那樣規定每個鏡頭的景別、景深、角度、鏡頭運動,後來還要註明大致的尺數。

《大河奔流》在銀幕上第一次出現了毛主席、周總理。我要特別講一下關於周總理的扮演者的問題。當時我們在選擇周總理角色的時候就確定了趙丹,他也非常想演。我們在準備過程中專門請他來試裝,試了好幾次;試裝以後,還讓他在棚里把戲稍微演一下,有一個簡單的布景,辦公桌。趙丹是一個很好的演員,臉型、形體、體態、動作都很像,因為趙丹跟總理很熟,就這樣確定下來。我們幾乎要出外景了,忽然文化部黨組正式向我們攝製組的主創和北影廠的領導宣布:趙丹同志不適宜演周總理,演其他角色可以。後來我們才知道,他跟江青的關係還沒弄清楚,是指在解放前上海時的關係,因為趙丹出名比較早。這個我們也沒有辦法,因為上級不是跟我們商討,而是直接下命令,不讓趙丹演。這件事趙丹耿耿於懷,他甚至為這個事情找到了鄧穎超同志,問:為什麼不讓我演周總理?鄧大姐了解情況以後,就講這個事情你再不要問了。本來我們聽說是羅瑞卿的意見,他說這個意見不光是我個人的,這就說明別人也有這個意見;尤其鄧大姐這么一說,也就不再追問。後來,趙丹去世的那一年在醫院裡,我們去看他的時候,他還耿耿於懷,說為什麼一下就不讓演了?後來用的是王鐵成,這是他第一次上銀幕演周總理,此前他曾在舞台上演過。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連環畫封面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連環畫封面

毛主席用的演員是于是之,沒有近景,就是在黃河大堤上的戲。因為,于是之近景拍不太像毛主席。李準文學劇本第一稿並沒有寫進毛主席、周總理出現在黃河邊的場面,“文革”時期也沒有可能這樣寫,這樣表現。 “文革”後,藝術家產生了在銀幕上表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願望。我和李準經過共同協商,提出了在《大河奔流》下集中出現毛主席、周總理的構想,並付諸實施。

影片下集的片頭字幕特別指出:本片下集將出現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敬愛的周總理光輝形象,扮演者:于是之、王鐵成。

毛主席的出場,是虛寫;周總理的出場,則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得比較實。從天空出現直升飛機到大雨中向民眾講話,把影片推向高潮。雨中見總理一場,總理不打雨傘是歷史事實;本來想用小雨,但考慮到當時的規定情景,還是用了滂沱大雨。王鐵成的嘴部由於塑型化裝,講話很困難,但他還是堅持完成了任務。

當時想演女主角李麥的人非常多,常香玉曾表示過想演李麥,但因為常香玉年齡偏大,所以可能性不大。最後,我們選中了張瑞芳。

這個戲出來以後,觀眾和電影界有一點爭論,主要就感覺文化大革命剛過,這裡面還有歌頌毛主席的部分。那時,大家對毛主席感覺有點距離,而且對毛主席還沒有定論;鄧小平恢復工作後,才對毛主席的功過三七開,這也是毛主席臨終前自己說的。不管怎么說,毛主席是個偉大的人物。隨後,電影局局長張駿祥有一次在會上講,因為當時沒有幾部片子,《大河奔流》應該說還是不錯的一部影片。

有一次開會,張瑞芳見到我還提,她對《大河奔流》後來放得很少不太滿意。因為她的親妹妹張昕(陳荒煤的愛人)曾對她說過,《大河奔流》是張瑞芳演的最好的一部戲。

影片評論

影片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黃泛區人民民眾在駛黨的領導下,同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以及解放後,他們改造黃河、變害為利的英雄業跡。本片時間跨度大,人物眾多,社會面廣,以李麥一家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影片展示了二十多年黃泛區人民走過的漫長道路,體現了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才有新生活的題旨。

本片著重刻畫了李麥勤勞質樸、善良勇敢、大膽潑辣、嫉惡如仇、豪爽剛強的形象,使她既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又具有她自身生活經歷所熔鑄的鮮明的個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