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最早於1959年在山東省寧陽縣大汶口遺址發現,出土了鏟、臂環、指環、笄、管等玉器。此後,山東省安邱縣景芝鎮、曲阜縣西夏侯、膠縣三里河等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均有各種玉器發現,多為生產工具和裝飾品。大汶口遺址晚期10號墓出土的玉環佩在死者右臂上,玉鏟放在股骨上,玉指環放在坑角處。35號男女合葬墓,玉管戴在女性頸部。膠縣三里河墓葬, 璿璣放在胸部,玉琀出於口中。景芝鎮2號墓,玉鐲戴在左腕。7號墓,玉鐲戴在右腕。2號墓玉璧放在胸間,與江蘇省新沂縣花廳村墓所放位置一致。2號墓玉墜放在胸間。1號墓玉珠放在頷下,與西夏侯墓出土位置一致。玉器也見於遺址地層中,江蘇省邳縣劉林遺址上層出土有玉飾,表明這些玉器大部分為生前裝飾品。
出土玉器的種類有玉鏟、玉璧、玉鐲、璿璣、玉環、指環、玉珠、玉珮、玉墜等。其中玉鏟,一件窄梯形,平頂,直刃,頂下有管鑽孔,墨綠色,很艷麗,長 19厘米;另一件亦屬窄梯形,平頂兩角微圓,凸刃,頂下有漏斗狀孔,米黃色,玉質有瑕,刃部鋒利,長11.8厘米。兩件均出自大汶口。玉璧,不甚圓,中孔稍小,質地堅硬,白色透綠,外薄里厚,孔一面徑大,一面徑小,外徑6.9厘米,孔徑3.5厘米,周壁厚0.55厘米, 見於景芝鎮。璿璣,像玉璧,周緣有三牙,距離相等,外徑約6厘米。玉鐲,一種寬頻式,白色帶黑斑,外徑 6.5厘米,見於景芝鎮,劉林也有此式, 通體光滑, 孔內壁較直;一種寬頻亞腰形,外徑 6.5厘米,也見於景芝鎮。玉環,一大型,肉寬而薄,中有大孔,用做臂環;另一種小型,其中一件正圓形,器薄,中間孔小,對鑽孔,見於劉林;另一件扁薄正圓,肉寬孔小,墨綠色,見於大汶口。玉指環,中有孔可入指, 環較寬,橫剖面橢圓形,管狀玉珠,有的呈短鼓形,有的呈長鼓形,對鑽孔,色白。玉珮,雞心形,上有3孔可繫繩。玉墜,第1種圓柱形,橫剖面圓形,一端磨出的錐形柄,上有小孔可綴系,另一端磨成鈍夾,長約5厘米;第2種方柱形,橫剖面正方形,上端有錐狀柄,下端方而尖,均見於大汶口;第3種條形,平頂下有圓孔,長的8.5厘米,短的3.7厘米,見於景芝鎮。
玉器的顏色有墨綠色、翠綠色、淡黃色、雞骨白色、白色帶黑斑。山東鄒縣、萊陽縣均產玉,所以這些玉器的玉料可能產自當地。
這些玉器中,玉鏟是代表形器,表明當時對生產的重視,也帶有一定的象徵性。此時尚未出現玉琮,而多玉環、玉墜等裝飾品,這是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