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鄉[河南內鄉縣大橋鄉]

大橋鄉,位於河南省內鄉縣城南,距縣城7公里素有內鄉南大門之稱,豫249省道縱穿其境,總面積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081畝。轄15個行政村,17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5%以下,是一個經濟、文化、通訊、交通都比較發達的郊區型鄉鎮。

行政區劃

大橋鄉位於河南省內鄉縣境南部, 距縣城7公里,南與鄧州市羅莊,十林鄉接壤。鄉政府駐大橋,故名。南北長,東西寬,面積57.8平方公里。

該鄉轄靈山、南王、鄭營、大周、建設、大橋、楊溝、郭河、程崗、磙子崗、陡溝、封營、河南、堰莊、謝營15個行政村,176個村民小組。

相關內容

古稱長慶川。後以此地三里有石橋7座,唯此為大,易現名。

明、清俱屬內鄉縣長慶保。1912年屬南一區。1949年屬城關區。1955年屬大橋中心鄉。1958年屬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建大橋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地勢西高東低。

耕地2.94萬畝,人均不足l畝。西部為淺山崗坡,土地瘠薄。中部、東部為湍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內鄉稻米產區之一,素有“江南之鄉”之稱。

西部靈山、富春山、馬武山、柏樹山為伏牛山余脈。黃水河自西向東注入湍河,湍河自北向南縱貫鄉境。渠溪縱橫,灌溉方便。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棉花、芝麻、菸葉、蔬菜等,為縣農業高產區。長慶川米質香甜,剩不減味,自古列為貢品,負盛名。

五十年代以來,相繼修建了鵝拱泉、孤峰山兩座水塘,建引水上崗機電灌站,打機井,可澆地近萬畝。

靈山石灰岩具有粘性強、石核少、粉質細膩等特點。縣、鄉、村皆在此建有水泥、石灰、粉石、預製板等廠。

靈山青石打鑿的牛槽、石臼、石墩、碑刻等,因石質好,工藝高,久負盛名,行銷宛西及豫、鄂各地。馬武山產石印石,翠綠色,質地優良,五十年代以前省內外印刷行業所用印石多購於此。

名勝古蹟

緊鄰縣城,名勝古蹟較多。孤峰山孤峰積翠、啞女泉女泉巨浸、暖泉灣釣台煙雨為內鄉古代三大盛景。

香花寨古文化遺址和後崗村金代狀元劉文龍墓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長慶店村北有西漢岑彭墓。馬武山為東漢捕房將軍馬武屯兵練武之地。黃水河畔為李白成七陷內鄉時與總兵左良玉激戰的古戰場。靈山頭是1946年李先念率中原解放軍由大別山突圍入陝時與國民黨地方民團進行激戰的紀念地。

中共內鄉縣第一個地下黨支部成員,在“火燒黌學”事件中壯烈犧牲的劉明軒烈士系劉營村人。

1945年,日本侵略軍在尹莊村殺害無辜民眾10餘人,製造了大橋慘案。

古為由陝通往荊襄的要道。五十年代以前,鎮容不雅,市場蕭條,僅有幾家飯鋪、藥店,非集非街。1979年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街道不斷延伸,房舍漸次增加,現已初具集鎮規模。

經濟發展

大橋鄉 大橋鄉

2001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4.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農業產值89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鄉鎮企業總產值3.16億元,鄉鎮企業入庫稅金12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財政收入304.5萬元,增長11%, 農民人均純收入1960元。

石材加工:幾年來,鄉黨委、政府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制定優惠政策,整頓外部環境,實行“一站式”服務,引導農民走採石、碎石、石灰、水泥、運輸、建築、裝修系列化道路。全鄉現有三個石材開發專業村,水泥廠4座,白灰窯30餘座,破石機70餘台,運輸車輛1000餘台,建築隊10餘個,從業人員8000餘人。

大橋鄉 大橋鄉

蔬菜生產:全鄉按照擴大棚、建溫室、多套種和大力發展露地菜的指導思想,強化品種改良和反季節蔬菜種植,強力發展稀、特、鮮、精 蔬菜。全鄉現有四個蔬菜生產專業村和一個高科技示範園區,現有大棚500餘個,高標準溫室80個,蔬菜面積達8700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