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桃口村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程姓自吳家溝村遷此建村。隨後蔣、高、李、楊、劉姓來村定居。因村坐落於溝口,周圍桃樹成林,故命村名桃口溝,後改名大桃口村。 大桃口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朱吳鎮東部,地處東經121°11′,北緯36°56′。東北與下尹家村相鄰,西北與冷家村相連,南與北魯家村、大薛家村接壤,北與北桃口村相望。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4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板栗、銀杏、桃樹、柿子及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302戶,87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有蔣、李、高、程、劉、冷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蔣姓人口居多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50年本村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2年投資9萬元,吃上自來水。

1999年建河橋3座。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3公斤,總產22.1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0公斤,總產50.4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400公斤,比1978年增長12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617公斤,總產達到64萬公斤。 20世紀80年代後,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板栗、銀杏、桃、柿子等乾雜果。2 000年,乾雜果總收入達到10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713萬元,其中農業663萬元,畜牧養殖業5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發展第三產業,辦起建築隊、商店、理髮店、電氣焊部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43人,收入27萬元,其中建築業20萬元,運輸業5萬元,商飲業2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1年,成立大桃口國小,學生70餘人。1955年,改為大桃口完全國小,時有教師2人,學生50人。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僅90公斤左右,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腹的艱苦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329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25公斤,全村收入11.7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15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10輛,機車50輛,電話75部,彩電180台,電冰櫃24台,洗衣機16台。 村莊建設隨著經濟收入不斷提高,村莊建設發展很快。1986年以來,村統一規劃新房區,建房屋130棟,徹底改變了以草房為主的舊面貌。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6平方米,擴大到18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成立。村民日常用藥藥費報銷50%,病重住院費報銷70%。21世紀後,對考取的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勵1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5月,村黨支部成立,時有黨員7名。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時,全村有黨員10人。2002年,有黨小組3個,黨員43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蔣龍江、蔣文謙、蔣文坤、程元洪、蔣進臣、蔣立文、蔣立明、蔣倫、蔣立思。在蔣立思任職期間,村黨支部曾被評為海陽市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3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民兵、治安、調解、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蔣龍江、蔣文坤、高從文、蔣進臣、蔣倫、蔣立明、蔣立賢、蔣紹波、蔣立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