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海縣大長山島南坨子西南,距岸約40米,屬大長山島鎮。因體大與岸邊旱沙崗連線得名。南西走向,中間低凹,分為南北兩段。南段長約0.03公里,寬約0.02公里,面積約0.013平方公里,海拔21.2米。低潮時南段基底仍侵入水中,北段露出地面;高潮時島體全部沒入水中,只有北段與陸岸相連的旱沙崗露出;大高潮時旱沙崗可被淹沒。由石英岩構成,海蝕地貌發育,頂部土層厚,野草繁茂。從裂縫危石中長有零星灌木,岩石表層有苔蘚。附近有大片礁石。產牡蠣、海參,特大西南風時,大量海參被浪捲入岸邊。北岸邊建有鮑魚、扇貝和海洋島雌參幼苗試育的育苗室。清光緒三十年(1904)日俄戰爭爆發後,日軍曾在此設立宿營地和前海指揮部。
在長海縣大長山島南坨子西南,距岸約40米,屬大長山島鎮。因體大與岸邊旱沙崗連線得名。南西走向,中間低凹,分為南北兩段。南段長約0.03公里,寬約0.02公里,面積約0.013平方公里,海拔21.2米。低潮時南段基底仍侵入水中,北段露出地面;高潮時島體全部沒入水中,只有北段與陸岸相連的旱沙崗露出;大高潮時旱沙崗可被淹沒。由石英岩構成,海蝕地貌發育,頂部土層厚,野草繁茂。從裂縫危石中長有零星灌木,岩石表層有苔蘚。附近有大片礁石。產牡蠣、海參,特大西南風時,大量海參被浪捲入岸邊。北岸邊建有鮑魚、扇貝和海洋島雌參幼苗試育的育苗室。清光緒三十年(1904)日俄戰爭爆發後,日軍曾在此設立宿營地和前海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