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大川渡以前是黃河兩岸重要的交通要塞。位於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西部,與鸚鴿灣村、顧家善村接壤,地勢高低不平、蜿蜒曲折,再加上乾旱,當地民眾生活一直不富裕。隨著甘肅移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短短數年時間,這裡由“蠻荒之地”一躍變成了聞名百里的反季節大棚蔬菜基地,一個新型的小康村正在快速形成。
古代大川渡就是條城通往外界重要的渡口,大川古渡、武當神鍾歷史上就被列為條城八景之一。
大川渡村地處偏遠、乾旱缺水,能走上種植反季節大棚蔬菜致富的道路,完全是當地民眾勤勞努力和移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相結合的結果,大川渡村自2003年以來,蔬菜大棚規模以每年新增3000多畝的速度快速擴大。甘肅移動為農民架起了致富橋。
旅遊資源
大船古渡
大川古渡與午當神鍾歷史上就被列為條城八景之一,這段河道開闊,水流平穩,順流向下,一路山青水靜,古柳岸邊百年水車與古式渡船融為一體。兩岸綠蔭濃重,郁郁青青,船行水中央,會頓覺空氣新鮮,恬靜松適。
武當神鍾
北武當山(午當神鍾)位於大川渡西北側,此處天然形成一小谷,三面環山,南靠黃河,風景秀美,氣候溫暖,文化傳統悠久,根基深厚,是重要的黃河文化發祥地之一。該景點山峰陡峭,峽谷幽深。北武當雛形開始於公元430年西秦(隴西鮮卑族豈伏氏建立的西秦政權)後期,形成於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299年),維修於中華民國。主體有祖師大殿、三官殿、子孫宮、藥王殿、財神殿。靈宮殿、文昌宮、雷神殿等建築,占地12000㎡.既有蘇州園林的彩繪特點,又有北京故宮的建築風格,還有拉薩布達拉宮依山勢造物的特色,融南方山水之秀麗和北國風光之雄奇為一體,具有獨特的旅遊優勢。
文化遺產
《西廂調》小曲是流行於我國黃河流域及甘肅、青海等地的民間小戲,它源於元朝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具有元雜劇的遺痕,唱腔屬聯腔體。1870年,對元曲頗有研究的“甘肅白銀大川渡舉人” 張海潤(字曉霞)入國子監期間,為活躍家鄉文化,豐富民間娛樂,研讀《西廂記》及其他戲曲作品,並以此為鑑,大膽創新,移風易俗,集民歌,搜古調,唱地儺,鬧豐年,編寫出了二十七種西廂調和八出歌舞小曲,冠名《西廂調》小曲,該曲分為《游寺》《借廟》《酬韻》《請宴》《傳簡》《遞簡》《越牆》和《拷紅》八個部分,共五千餘字,配曲調近30闕。1875年該小曲在甘肅白銀大川渡首次登上舞台,便一炮打響,以至於從清光緒初年到民國前夕的三十多年間,都出現“每至春節,排演鄉儺,以鬧豐年”的局面,後經高映珠等人的傳承,《西廂調》小曲得以發展。直到解放前夕,“西廂調”小曲還盛行於今白銀水川黃河兩岸和甘、寧、青等地區,深受人們喜愛。
作為白銀地區民間一度繁榮的地方戲曲,白銀《西廂調》小曲已經在民間流傳了近130餘年,至今逢年過節,民間仍有小規模演出。有研究表明,儘管在內容上有所演變,增加了民間的新創作和新的藝術形式,但在已經形成自己風格的基礎上,仍保留有白銀《西廂調》中的曲子詞和曲調,這使得元曲文化的余脈在民間得到了延續。
“曲因古調傳雅韻,詞由今音發新聲”,甘肅白銀大川渡做為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歷史悠久,文化繁榮,人傑地靈,由於小曲保留了民間藝術、民間曲藝的原生形態,傳承著傳統藝術的表演形式及內容的大眾化特點,《西廂調》小曲以其靈動多樣的演唱形式、別具情調的古韻雅風,在民間傳承、宣揚、升華。流派細支繁衍得茁實深廣。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當時人們對於愛情、婚姻、家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新認識、新思考和新追求。特別是曲調所傳揚的移風易俗、革故鼎新這一思想主題,極大地影響了所在區域不同民俗、不同習慣的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領域。
“西廂調里覓溫情,黃河岸邊話桑麻” 如今,在白銀水川鎮大川渡村,處處飄揚著韻味悠長而又鄉土氣息濃厚的“西廂調”聲。曾一度銷聲匿跡的“西廂調”,終於重放光彩,再現古鎮水川。節日裡增添喜慶,社火里渲染氣氛,豐年時鬧個高興,無奈時忘憂解愁,便是“西廂調”的功用。從光緒初到解放前半個多世紀內,逢年過節,小曲所到之處,管弦競奏,雅曲高歌,繚繞四處,男女老少,如蟻如織,興高采烈,不亦樂乎。宛如甘霖普降民間,在人們之間傳唱著。2011年已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名人
顧名
顧公名,字義山,條城大船渡(今白銀市水川鎮顧家善)人。清嘉慶庚辰科(1820年)進士,授官江蘇宜興縣知縣,其政績不詳。公博學多才,熱心教育事業,曾主講寧夏銀川書院,文才極好。留有西夏城樓遠眺七絕云:“山自東來橫玉塞,水流北折繞鹽州。單于不識台何處,雁落平沙幾萬秋”。又有其秋捷詩題為《牧豕聽詩》,有句云:“夜立雞窗月,春生馬帳風。有情瞻北斗,無意念遼東。” 文才極好,堪稱傑作。清道光年間,先生與當時條城名流劉世保、張錦芳等積極倡導創修青城歷史上第一所教育機構——青城書院,書院落成後,即為首屆主講,著述今已散佚,殊為可惜。
張照南
張公照南,字星舫,號午亭,條城大船渡(今白銀市水川鎮大川渡)人。清鹹豐壬子科(1852年)舉人,癸丑科(1853年)進士,官授戶部湖廣司主事,累遷河南司郎中,終年67歲。在戶部任職近30年,勤政廉潔,受人稱道。照南先生滿腹經綸,性情和藹,曾主講蘭州五泉書院,循循善誘,其學生後來有成就者遍及大江南北。其父張公祖岳(奉政大夫,晉贈中獻大夫),母陳氏,兄弟二人(照南、映南)。妻滕氏,育有五子:長子鼎元,字甲三,兵部職方司主事;次子鼎成,字丹陵,陝西華陰縣知縣;三子鼎梅,典史;四子鼎正,府經歷;五子鼎熏。
張海潤
1870年,對元曲頗有研究的“甘肅白銀大川渡舉人” 張海潤(字曉霞)入國子監期間,為活躍家鄉文化,豐富民間娛樂,研讀《西廂記》及其他戲曲作品,並以此為鑑,大膽創新,移風易俗,集民歌,搜古調,唱地儺,鬧豐年,編寫出了二十七種西廂調和八出歌舞小曲,冠名《西廂調》小曲。
發展
大川渡村3000多人,行動電話擁有量已經超過2000多部。短短几年時間,從一個閉塞、落後的村莊發展成了一個經濟大村。如今,通過便捷的移動通信手段,大川渡村人在家門口建起了流動的蔬菜市場,每天往來於此販運蔬菜的車輛不下50輛,蔬菜的日交易量超過了60噸,菜農的收入也連年翻番。
大川渡村是水川鎮重點產青筍的地區,全村有1000多畝地,總產量在1000萬斤,占到全鎮一半以上。去年同期,青筍價格在一毛七八到兩毛錢,今年不但青筍長勢喜人,價格也翻了一番,漲到每斤四角到四角五,農民的收入也比去年同期將會翻一番。菜農張紹貴家的筍子前兩天已經收穫,賣了個好價錢。今年共種八分地,產量達8000斤,共賣了3000多塊錢。 由於大川渡村種植的青筍個大、肉脆、綠色無污染,頗受外地客商的青睞,一直銷往蘭州、西安、鹹陽、銀川等地。由於物美價廉,這裡的客商經常絡繹不絕。一些客商看到菜農忙不過來便自己鑽進地里幫著收菜。據一位來自蘭州的菜商介紹,他每天要從這裡往蘭州送1萬多斤青筍。另外,水川這個地方青筍量較大,價格也合適,農民也比較實在,所以每年這個季節都來這兒收購。由於今年青筍行情總體上較好,銷路順暢,青筍收購價格也高於往年,為農民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預計月底水川鎮青筍將全部採收完畢。全鎮2000多畝青筍,按畝產1萬斤、每斤四毛錢計算,每畝青筍毛收入達4000元,僅此一項可為農民增收8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