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峴山

大峴山

大峴山,古山名,位於山東沂山以東,為一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脈,“齊南天險”穆陵關在其上。

大峴山在山東省沂山東側,為一道南北走向為主的山脈的總稱,其西側為沂山,東側為黃墩山、龍山等山峰,兩側谷底為山東中部南北通行的重要通道,齊長城橫亘東西,古穆陵關就建在此。

大峴山名稱始見於酈道元《水經注·二十六·沭水》:“沭水出琅邪東莞縣西北山,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也。引控眾流,積以成川……沭水又東南流,左合峴水。水北出大峴山,東南流。”峴水就是今天的馬站河,發源於大峴最高峰禿子山南麓。酈道元給大峴山的定位是:沂山東南部又叫大弁山(連麓而異名),是沭河源頭,大弁山東有峴水南流,峴水發源於大峴山。《隋書·地理志》臨朐……有逢山、沂山、穆陵山、大峴山。此處穆稜山與大峴山並列,當是山脈各段分別命名。唐沈亞之《雜記·沂水》載:“沂水北一百里有峴曰”將軍”,甚靈,民置祠於路左享之不已……西南有山為“鞍山”,山北有關謂之“穆陵”……西有沂山……山東南有山曰“太平山”,頂平可八九十里,頃歲有寇曾居之。山北十餘里有樹五檀也。”沈亞之以將軍峴(即大峴山)為坐標,其西南是“鞍山”,北邊是穆陵關,西邊是沂山,東南是太平山,確定了大峴山是沂山東邊的一道山脈,古穆陵關在山脈北首。至於太平山,現在方位是在大峴山東北,為東西走向山脈,長度約10千米,西段頂部平整有三四千畝之廣,但離沈亞之所言八九十里差甚多。或許沈亞之所說的太平山非今天的太平山,而是大峴東南的黃墩山、龍山、簸箕山等一系列東南走向的山脈,也是齊長城的走向。《齊乘》“大峴山即穆陵關也。沂山東南曰大弁山,大弁今人訛作大屏,字相類而誤。唐沈亞之《沂水雜記》又訛作太平山,因頂平八九十里故云,當從《水經》大弁者是。大弁東南即大峴也……“,這裡說沂山東南為大弁山,大弁山東南為大峴山,這與《水經注》描述基本一致,但對照前邊沈亞之《沂水雜記》,沈說太平山在大峴山東南,現在這地方是黃墩山、龍山等山峰,根本與大弁山無關,大弁山應為沂山東南部山峰別稱。但這一推論為明清諸多方誌和地理書籍採用,錯訛相傳。

從今天看,古大峴山就是今天沂山以東的一道南北向山脈死亡總稱,位於沂水、臨朐交界處,南端自柴山(又叫小峴),北端到大關水庫,中間有呱噠板、禿子山、圍子山等山峰斷續相連,過去有些山峰曾經有穆陵山、書案山、筆架山等不同的稱呼,一說穆陵關必說大峴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