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尚莊村位於理務關鎮駐地南3.7公里處,黃(山)大(場)公路西側,地處平原,交通便利。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205戶,608人,土地面積1492畝,其中桑園70畝、果園390畝、菜園20畝,林業資源豐富。
明初尚姓從江蘇海洲盪蘆村遷至今小尚莊處立村,取名尚莊。後因分居,長子遷至村東南,另立一村取名大尚莊。主要姓氏有王姓、陳姓、孫姓、劉姓、丁姓等居民。
該村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村民以桑蠶養殖、果園種植和蔬菜種植、畜牧養殖為主要收入來源,桑園年收入20萬元,果園年收入40萬元,菜園收入4萬元,養殖業年收入60萬元,手工業收入10萬元。2004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600元。
該村積極盤活閒置資源,充分利用原國小的房屋及土地,引進青島啟坤橡膠製品有限公司投資50萬元落戶村內,安排閒置勞動力近百人,年可增加村民收入25萬元。
隨著經濟發展,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較大進步。全村先後有60人考取了大中專員院校,有8人成長為黨、政企業領導幹部,有5人成為專業技術骨幹。村風村貌煥然一新。通過積極開展“五好家庭”和“精神文明戶”創建活動,提高了村民文明素質。
大尚莊村位於紅花鄉駐地東北部5公里處的馬陵山腳下,距縣城20公里,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698戶、2596口人,耕地5760畝。
村史簡介相傳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建村。原以村落歷史悠久之意,取名尚莊,也有傳說村落以寺多,出家為僧者眾而得名。後為與村北10公里的小尚莊對應,改稱大尚莊。1984年4月建鄉時,該村為大尚莊鄉政府駐地,2000年12月,大尚莊鄉撤銷,該村隨之併入紅花鄉。
旅遊資源大尚莊村風景優美,“郯城八景”這裡獨占有三。村東三里有孔子登馬陵望海而得名的孔望山。據傳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出訪郯國時,曾與郯國國君郯子到此登樓望海,觀看日出,後稱為孔子登臨處——望海樓。在望海樓東南30米處有一塊較平坦的高台地,原有一座廟宇,稱“大奶奶廟”,每年在陰曆3月15日和4月初8日兩次逢廟會,南起望海樓,北至黑龍潭,約有2.5公里,四面八方的人云集於此,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對此,歷代詩人前往遊覽有詩文載入史志。如清乾隆十三年戊辰科進士王恆到此遊覽,賦《海樓雲影》七律一首:“山峰削壁壁成樓,樓勢穿雲最上頭。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煙明九點乾坤靜,翠挹三山曉夜浮。似為餮霞凌絕頂,乘風疑是在瀛州”。
望海樓的南側有一大片紅石,層層疊疊,霞光映在紅石的上面,如同紅色的海洋,分外迷人。望海樓向北,有一深約20多米的東西走向的大山澗,當地人稱其為“小三峽”,北端的石壁上,有隋代道士由吾道榮所開的由吾仙洞(又名仙洞雲壑)。洞內有石床,石壁上刻有佛像以及龍、龜、水獸、帆、鳳鳥雲紋等圖像、圖案,清晰可辯。經考證作於隋唐時期。其西側隔壁為一較大石室,呈東北西南向,長方形,約有20平方米,傳為由吾仙人的廚房兼儲藏室。據《郯城縣誌》所記,由吾道榮是琅琊人。另據《康熙海洲志》載,由吾道榮為北齊時期(公元560年)人,少為道士,拜晉陽人為師,隋開皇初年授封於沭陽縣公,卒年85歲。據傳由吾道榮棄官後在此洞隱居20餘年方得正果。故此,由吾仙洞成為歷代旅遊勝地,也為郯城八景之一。
由吾仙洞向上為黑龍潭遺址,1958年,山東、江蘇兩省聯合修建黑龍潭水庫,曾發現過遠古的象、鹿化石。1982年10月,臨沂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查時,確認為距今約有一萬五千年左右的細石器遺址;同年11月進行複查,兩次共得石製品350餘件,以船底形石核、錐狀石核、指甲蓋刮削器、雕刻器、尖狀器等最有代表性,具有細石器技術傳統的典型工藝特徵。所反映的社會經濟形式基本上是採集、狩獵經濟占主導地位。1984年建鄉時,大尚莊村又出土過一些青銅器,經考古專家認定,為西周時期殘留的歷史遺蹟。
大尚莊村土壤多為沙質性土壤,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經濟作物有花生、西瓜、大豆、棚菜;盛產板栗、油桃、蘋果。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村大搞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山嶺開發,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村內外主要街道路全部硬化,實現了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自來水,通寬頻網。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378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