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月

大小月

陰曆的大小月根據日月食規律算得,固定單月小,雙月大,每三十年為一個閏周,增加十一個閏日,規定在每周的2、5、7、10、13、16、18、21、24、26、29等年的12月末置閏日,即閏臘月大。 我們常說的農曆其實是陰陽曆,其大小月是嚴格按照月相來設定的,是以觀測為基礎的,而不是固定的。比如說某天犬夜叉變成了人類,或者百里屠蘇身上的煞氣發作,那么這一天的月相一定是朔月,這一天一定是農曆中的某月初一,這一點絕不會變。

劃分標準

陰曆固定單月小,雙月大,閏臘月大。除公元尾數為000、165、335、500、665、835年外,凡5的倍數年份的正月改為大月。本方案在333又1/3年裡有333.33333×12+122.754386=4122.754386個月,其中有(333.3333÷5)-2=64.6666個正月大,合計有2000+122.754386+64.666666=2187.420153個大月,1935.333333個小月,折合121747.2982日,月均29.53057273日(29天12小時44分1.483秒),年均365.241895日(365天5小時48分20秒)。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824年二、三月是小月,八、九、十、十一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數據及意義

科學數據

現代歷算學家曾次亮,據我國幾千年的日月食資料計算, 1世紀初的回歸年為365.24231551天,19世紀初為365.24219879天[2],1世紀初的朔望月為29.530594093天,19世紀初為29.530588181天[2],則本方案年均相當於69世紀時的回歸年,月均相當於69世紀時的朔望月,具有前瞻性。

意義

望在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日期跟月相和潮汐周期吻合,方便記憶和使用,對醫學、保健、海洋生物學、水運、宗教、民俗、天文歷算學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