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村[福建晉江市磁灶鎮下轄村]

大宅村[福建晉江市磁灶鎮下轄村]

大宅村截止2012年,全村總人口約2809人 ,主要有三個姓氏分別為:‘陳、黃、江、三個姓氏其中大部分為黃氏姓氏,黃姓人口居首最多人,第二是陳氏,第三是江氏,總面積大約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約270畝左右,山地、農田地、果林茶架地各占三分之一。有雞籠山一獨立山一座,是大宅的代表象徵之一,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地瓜、大豆、花生等。有資料顯示,從清初至民國年間有部分鄉民外逃於東南亞各國的海外僑胞尚有數千人,其中包括港、澳、台同胞,已成為著名僑鄉。

地名含義

大宅早於宋朝期間陳氏一世庚朗公大約公元1200年遷居,是從莆田仙遊遷居大宅。當時地理環境條件:大鄉地踞萬山麗,宅里門迎四海春。東西依山羅裳;西面環海隔也,南面靈源高川;北面靠紫帽環山。其中間有千畝良田,溪水清流,宅里蒼翠,綠水青山樹成蔭,範圍之廣,其中懷抱著一口羅漢井留下亦有食用,故先祖取名大宅村。

經濟狀況

一大部分依靠做工收入,一部分人依靠華僑收入,另一部分人靠企業及供銷收入,少部分靠農業收入彌補生活。

歷史人文

大宅早於宋朝期間,陳氏一世庚朗公大約公元1200年,由莆田仙遊遷居而來大宅里。當時具備地理環境條件:大鄉地踞萬山麗,宅里門迎四海春。東西依山羅裳;西面環海隔也,南面靈源高川皆屏列;北面靠紫帽環山。鄉里其間有千畝良田,溪水清流,土地肥沃,宅里蒼翠,柳綠花開,綠樹成蔭,範圍之廣。其中懷抱著一口羅漢井,奇傳是十八羅漢曾有幾位男漢者來挖掘,泉水源源噴出,深度只有3米左右,直徑1.5米。自古以來從未乾枯過。人們仍有食用之。具有遠見的先祖陳氏庚朗公一世念七來此定居而取名為大宅村。

陳氏庚朗公墓遺址在於大宅村的大宅潭邊岸上,此墓周邊遍地綠草,前有水流,後靠山勢,豎立一塊墓碑,石刻著“一世祖陳氏庚朗念七公墓”。歷年清明佳節且有裔孫祭掃墓靈,哀悼追思先祖功德。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在男耕女織艱辛日子裡,勤事耕讀,發揚仁愛厚德,施惠於民,居家積善輕財重義,同心同德,樂善好施,憐憫救苦,樂於助人,善於幫困。後來裔孫為紀念先祖而建造一座“陳氏家廟”宗祠,且有勉勵後裔追思先祖的詞句:摘選大門聯:陶鄉地踞萬山麗,澤里門迎四海春。步口柱聯:有一點欺奚堪對祖,無十分敬漫許登堂;廳中脊柱聯:堂中瑞氣願箕裘齊美曾光克裕飛錢祖德,案外高峰疊疊期子孫層出直上丕顕陶澤家聲。

從歷史沿革已有數百年之久,先祖從仙遊遷居,以飛錢為族名,稱飛錢陳,即陳可大公,朱氏媽,累世傳承,經久不衰,後又以大為詩書,宅以禮樂稱之盛事,為傳承著歷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日在祠堂里舉行著一次祭祀列祖列宗儀式而大宅為“母鄉”聚集13個鄉賢老人志士增團結,講文明,交流經驗,共謀發展事業,文化活動等等,流衍下來以示後裔。大宅村屬於陶澤二房,大約在公元1470年間,第三世始祖均禮陳公開始分割為二房,後又在1560年間,第五世始祖仙養陳公又開始分割為東西二房派,東二房稱為大宅村引頭角,芳山村,新後坑村,官中田塘,灰厝村,山頭祖;西二房派稱為門口房,尾埔角(又稱新厝房),次年尾埔角即建座小宗祖祠,二開間,一進共320米,另者三個村落(門口角、引頭角、尾埔角)都有建築自家祖宇,並有傳修家族譜一本。

然而在清朝年初至民國期間因兵荒戰亂,民不聊生年景,有些鄉民外逃東南亞各國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內已有數千人,成為今日的僑鄉之稱----大宅村。

歷代後傑如雲,先輩後昆義事層出不窮、數不勝數,早期大宅傑出人才副魁之士,今日國內有博士生、研究生雙學位,也有正副科級人員,晉江市副市長,還有高級工程師,在國外有留學生及華僑同鄉會,商會主要領導人,他們都能為家鄉作出一點貢獻。

域內設施

大宅村[福建晉江市磁灶鎮下轄村] 大宅村[福建晉江市磁灶鎮下轄村]

大宅村截止2008年有一所3層教學樓,大宅國小,另一座嶄新5層綜合樓;有三所衛生保健室,便民輕病就醫。交通算是方便,外圍有雙內路、磁青水泥路、安海水泥路,其中間有兩條街仔取名大宅新街、大宅新村街,具有百間店面。村中有環村水泥路,村里百分之九十舊翻新的樓房,家家戶戶有電話、手機、電視數碼平民化,加上電腦信息通訊快捷,促進經濟發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們奔向寬裕型小康社會生活,過著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人盡開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