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如何實現中國的 強國之夢
所謂大國,有多層含義。可以是擁有遼闊領土之國,可以是經濟實力雄厚之國,也可以是軍事力量強悍之國,還可以是政治影響力強大之國,等等。
無論用什麼指標去衡量,中國都是名副其實的大國。然而,若要問起目前的中國是不是已經成為世界強國了,恐怕我們的回答就沒有那樣毋庸置疑了。顧駿教授在《大國方略》中指出:“中國具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但數量勝過質量;中國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離世界強國還有距離;中國具有國際影響力,但仍然較為有限。”這或許是對目前中國現狀的較為準確的描述。
中國的大國崛起之路 ,就是從大國走向強國之路。如何實現中國的強國夢?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的崛起之路指明了方向。
創新。創新是引領大國崛起的第一驅動力,大國之爭在根本上是創新競爭力之爭。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創新是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動力。在未來的創新制高點競爭中,中國提供了通過“新型雁行模式”實現趕超的機會。創新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創新能力是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動力。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紛紛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我國也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發展戰略。
協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成長,使得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產業面臨轉型。如何統籌協調全社會資源,發現新的比較優勢,對傳統過剩產能加以淘汰或升級,並扶持符合現代經濟特徵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將經濟發展的目標從量的增加轉變為質的提升,成為當前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必由之路。為成功實現產業升級,我們需要協調和完善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之間的關係,充分認識到現有產業結構存在的不足,積極開拓新的產業投資點,輔之以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功能型產業政策,實現我國產業結構成功邁向高端化。
綠色。“綠色經濟”是未來全球經濟轉型和發展的方向。在中國經歷了30多年經濟飛速增長之後,人們面對的是這種增長模式必然存在的極限。資源和環境對經濟成長的約束不單是自然界和人類經濟社會的作用關係,更與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社會發展理念等人類社會內部的因素息息相關。中國對於現今面臨的“增長的極限”問題,並不僅僅是節約使用資源或者保護環境這么簡單,其背後所反映出來的是政府在治理理念、法律制度建設、經濟制度改革中所要作出的轉變。這一轉變的方向和方式將影響到中國是否能夠借著“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的浪潮,把握歷史機遇,突破增長的極限,進入一個新的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開放。在世界近現代史中,大國的興衰成敗,為我們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歷史證明:開放則興,閉鎖則衰。當前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這一進程關乎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格局。今日中國所面臨的發展矛盾和崛起難度不容低估。我們應該實施何種戰略,重新走向世界的中心,走出自主開放的大國崛起之路,形成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模式?未來中國須從全方位對外開放走向“相互開放與融合”,從融入型開放進入到影響型開放,從經濟崛起轉向文明崛起,以主動開放贏得長期發展空間,從主要向已開發國家開放轉向主動拓展對開發中國家的開放,從融入國際秩序到主動建構新秩序,用“一帶一路”、亞投行等開放戰略來贏得更安全、更有利的國際環境,積極拓展多雙邊經貿關係,構建銜接緊密、優勢互補的產業鏈、價值鏈,實現與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互利合作與利益共享。
共享。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總量的增加並不一定代表人民福祉的改善,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獲得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遇到經濟成長帶來的一些問題,如收入不平等加劇、環境污染問題、腐敗問題嚴重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中國經濟成長的成果將會大打折扣,經濟成長的前景將不甚樂觀。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為中國未來的經濟成長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發展方向。根據“共享”理念,經濟發展應當服務於全體民眾,其成果應在最大程度上為全體民眾所共享,從而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經濟福祉的最大化。
因此,中國的大國崛起之路該如何走、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也是本書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
作品目錄
第一章追趕與引領:大國崛起之路如何走?(1)
第二章供給與需求:哪一側決定增長?(25)
第三章市場與政府:用什麼配置資源?(53)
第四章創新與發展:什麼是引領未來的第一驅動力?(77)
第五章轉型與升級:如何提升我國的產業能級(109)
第六章資源與環境:怎樣實現綠色經濟轉型?(141)
第七章開放與共贏:中國如何走向世界?(169)
後記(230)
主要參考文獻(232)
作者簡介
上海大學的經濟學院教師。主要作者聶永有,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上海大學政府效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產業經濟、資源與環境經濟。
編輯推薦語
今日中國所面臨的發展矛盾和崛起難度不容低估,對現實的經濟問題、社會矛盾人們有深切的感受,對發展前景十分關切。本書從理論上對現實問題加以條分縷析,圍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探討了合乎邏輯和符合中國實際的大國崛起之路。書中有史有實,有助於增強人們對我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該書語言通俗、流暢,是一本普通讀者了解中國現在與未來的簡明讀本。
精彩書摘
第一章追趕與引領:大國崛起之路如何走?
大國崛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開始,一些主要國家就開始了相互間的競爭,從而拉開了大國崛起的序幕。不同國家在不同時代相繼創造著自己的輝煌,成為傲視群雄的大國和強國。曾經創造過燦爛文明的中國,卻在西方列強的槍炮之下,經歷了百年的屈辱,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才重新站了起來。改革開放使中國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已開發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目前的中國正處在從大國走向強國的歷史進程中。全球都拭目以待這條東方巨龍的作為。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中國從來都不缺乏大國心態,無論是面對從地理大發現伊始的西方國家的崛起,還是重翻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屈辱歷史,這個偉大的國家都選擇了以廣闊的胸襟和開放的心態去看待與直面這段歷史與現實。
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在感嘆東方大國再次崛起的同時,更加明白一個真理:真正的強國不僅勇於面對本國的不足,吸取經驗與教訓,還更應該看清世界格局以謀求共同的發展道路。大國的衡量標準是集經濟、軍事、國力等為一體的綜合體現,而強國之道則更加注重其在國際中解決世界性難題,引領世界共生共贏的智慧與魄力。
現今的中國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已然成為世界廣泛認可的大國,擔負的世界責任也越來越重。中國正在用獨有的“中國力量”為世界提供動力源和發展機遇。在復興中華民族、引領世界前行的強國道路上,展現在中國前方的是不可預期的重重挑戰與機遇。那么,中國到底在西方國家崛起的歷史中看到了什麼?面對半封建半殖民時期的種種屈辱,中國人是怎樣重新站起來的?面對未來,中國應如何從一個大國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強國?
歷史上大國是如何崛起的?
中央電視台原台長趙化勇在2006年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播出的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的序中說:“今天的世界,是一個既充滿希望,又遍布危機的世界。”我們必須認識到,世界是一個合作與競爭並存、進步與落後共生的大舞台,各個國家都在這個舞台上扮演各自的角色,而大國仍是擁有舉足輕重的力量,不斷左右世界劇情發展的主導者。在歷史長河中,大國更替從未中斷。500年來,在這個充滿希望而又遍布危機的發展舞台上,相繼出現了9個世界性大國,包括早前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和後來居上的德國、日本、俄羅斯與國。那么這些大國是如何崛起的?它們在不同的時代里是怎樣創造自己的輝煌的?又是什麼原因使它們興衰交替?
在許多歷史學家看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是從公元1500年前後開始的,在這之後,相互割裂的世界才慢慢開始連線起來,而這個歷史大幕是由地處伊比利亞半島的兩個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開創的,它們就是16世紀上半葉的第一代世界性大國。這兩個大國崛起的關鍵途徑是爭搶海洋的權利,由於它們的搶奪,造就了近代殖民主義狂潮的開端。義大利人哥倫布首航發現新大陸美洲,促使了兩國爭奪海洋權的覺醒,這個地理大發現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反響,使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都更加意識到並確信必須掌握新發現區的獨占權。1494年6月7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托爾德西里亞斯簽署了被稱為“第一個瓜分世界”的條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兩國的海洋遠征考察活動範圍以東西分界線相分。可以說,這個條約不僅是大國瓜分殖民地的先例,更是西方世界進行全球擴張的開始。
正是對海洋不斷的探索,使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地處歐洲最西端的小國成長為世界性大國。葡萄牙是12世紀從西班牙獨立出來的,應該說是背著世界商業中心的壓力走向大海。葡萄牙崛起主要有兩個階段:首先是葡萄牙恩里克王子窮其一生的時間與財力進行航海事業,他開辦了航海學校、建立了天文台、圖書館、港口和船廠。他從葡萄牙周邊的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開始,跨越了“黑暗的綠海”,在1444年開始了非洲探險,並進行島嶼分封與奴隸貿易,使被葡萄牙畫進地圖的非洲西海岸達到4000公里。其次是對遠東的探索,1487年8月若昂二世命令迪亞士率隊起航去遠東,最終發現了好望角,開啟了香料的貿易道路。而此時的西班牙光復國土戰爭還未結束,直到1491年年底西班牙攻克了格拉納達,終結了持續800年的光復運動。在西班牙統一之後,伊莎貝爾女王決定同意哥倫布偉大的西航計畫,歐洲人在西半球看到了第一片陸地聖薩爾瓦多島,也開始了海洋探索之路。
兩國在簽署《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之後,分別繼續向東向西的海洋探索,開拓了西歐到印度這條通往東方的新航線。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壟斷使財富源源不斷流入兩國,葡萄牙與西班牙率先成為世界性大國。然而非常不幸,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大國之路並不長久,海外事業的過度擴張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經濟實力與動力作為堅實後盾,一些王公貴族還因為害怕工商業的發展帶來新力量的崛起,使得兩國工業停滯不前,最終沒落,拱手讓出打下的江山。
如果說西班牙與葡萄牙的航海事業拉開了連線世界的序幕,那么英國就是世界科技力爆發的發源地。不同於西班牙與葡萄牙不重視工業技術,英國最終是靠工業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在成為大國之前,英國是一個在地球邊緣的、一度游離在歐洲主流文化之外的小國。這樣一個小國是如何從一個15世紀不被重視的島國發展為在19—20世紀的龐大帝國?應該說,奪取海上霸權與完成工業革命是英國崛起的關鍵道路。英國的崛起之路可以分為兩個重要的階段:一是相繼與西班牙、荷蘭與法國通過戰爭與條約奪取海上霸主的地位,二是工業革命的爆發促進了英國生產力的空前發展,成就了英國世界工業霸權地位。
由於特殊的地緣條件和伴隨地理大發現而來的海上貿易與拓殖,決定了英國的崛起也將由海洋戰略開篇。英國獲得海洋霸權的序幕要從1588年英西海戰說起,西班牙由於海上霸權地位受到威脅,派遣“無敵艦隊”進攻英國,然而西班牙並未取得此次戰爭的勝利,從此“海洋霸權衰落”。英國因未參與西班牙與法國爭奪歐陸霸權的戰爭因而儲蓄了實力。到了17世紀,英國為了保護本國海外貿易利益,於1651年通過了《航海條約》,該條約指向當時已成為商業霸主的荷蘭,使其受到沉重有力的打擊,直接導致兩國從1652年到1674年的三次戰爭,最終英國奪取了海上優勢地位。這期間,英國在1688年通過“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而此時法國簽訂推進歐陸霸權的《奈梅根和約》,激起了長達9年的奧格斯堡同盟戰爭,戰後的《里斯維克和約》闡明了英國艦隊相對於法國具有海上優勢。英法兩國的矛盾終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收場,英國在戰爭中的優勢進一步增加,並通過不斷海外殖民成為“海上霸權國家”。這個階段為其日後崛起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英國並沒有重蹈西班牙與葡萄牙工商業失敗的覆轍,18世紀60年代爆發的工業革命最終成就了這個“日不落”帝國。這場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的革命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其影響接連波及其他生產部門。進入到19世紀中,英國憑藉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經濟力量和綜合實力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達水平,稱其為“全球性霸主”也不為過。“它的工業生產能力比全世界的總和還要大,它的對外貿易額超過了世界上其他的任何一個國家。”與此同時,工業革命不僅在英國的各個部門蔓延,新技術也傳播到了其他國家,對世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寵兒”,但仍未能逃脫日後喪失大國地位的境地。第一次工業革命通過海上傳播有了很大的溢出效應,美國與德國的實力在這期間不斷儲備與增強。隨著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的相對實力受到了削弱,加上與法國7年戰爭使英國財政入不敷出,最終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結束了“不列顛治下的和平”,權利中心開始向北美洲轉移。
英國的衰落與戰爭、殖民地反抗有關,而美國就是在這個亂世中打出一片天下的代表。美國在1775年前還只是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而駐紮在殖民地的英國軍隊與麻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鎮的民兵發生的衝突最終升級為預示開展變動世界格局的美國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13個英屬殖民地聯合簽署了《獨立宣言》,在之後經過長達8年之久的戰爭,英國最終宣告失敗。這只是美國開始走上世界舞台的一個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其超過英國成為世界大國的原因,而其不斷完善的制度體系與儲蓄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力量令其坐穩了超級大國的位置。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這得益於聯邦政府從歐洲搬來的金融和財政體系及美國經濟逐漸成熟的制度體系。美國早在1791年就建立了全國性銀行,證券市場、交易所和股份公司相繼出現,並籌資修建了各類基礎設施。與此同時,美國成為移民重地,60餘年增加了2700多萬人口,帶來大量歐洲推動工業化的科學與技術,使這個才發展了100餘年的國家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超越了歐洲強國。1929年,美國雖然爆發了經濟危機,但羅斯福新政有效地使美國經濟走向好轉,保住了經濟強國的地位。
美國真正成為“亂世英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它帶來了機遇。在兩次戰爭中,美國無疑都採取了不主動與強國直接正面對抗的戰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大量出口給歐洲軍火和鋼鐵,這不僅使其成為歐洲的最大債權國,擁有了世界40%的財富,更是活躍了美國的工業生產與技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與法國、英國等都是戰勝國,但英國由於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實力有所下降,而美國卻從中攫取了大量的財富,抓住了工業技術發展的機會。在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最初仍然沒有加入到戰爭中,之後被迫加入到反法西斯陣營,其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力量使其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獲得了世界的領導地位,隨著蘇聯在1991年12月解體,美國最終在20世紀後期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