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余灣得木蘭山之靈氣,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據村譜記載,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出自該村。這裡村民聰慧勤勞,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特別是制陶窯匠較多,曾有“十漢四窯匠”之說。
大余灣的建築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風貌。細看族譜,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緣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戶從江西北部婺源、德興遷居今天的黃陂區木蘭川。川北的德興村之名正是源於江西德興。而川南的大余灣則至今保留明清時代石砌宅子數十幢,建築風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價值和考古價值。
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嘉慶年間。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此處有明清時代石砌宅子數十幢,建築風格是湖北古民居中的精品。
據《余氏族譜》載,大余灣建築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風貌。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戶從江西婺源、德興遷居到此。大余灣先民認定古代琴師俞伯牙為余姓祖先,並傳岳飛的世系曾到此隱居,故有“俞伯牙先祖發祥地,岳鵬舉後昆遁隱村”的說法。家族發展史上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榮耀。明清時,村里誕生過100多位秀才進士,近現代則有名流百餘人。
大余灣整體布局奇特,75棟明清古建築遍布,大多數古民居外牆上遺留著清代手繪彩色壁畫,計有上千幅。站在村後舊寨山上鳥瞰全村,其“左邊青龍游,右邊白虎守,前面雙龜朝北斗,後面金錢吊葫蘆,中間懷抱太極圖”的風水格局清晰可見。在形式和格局、用材與技術上,體現出極為完整的安居構想:“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古村新貌
春日裡走進大余灣,老宅雖陳舊,仍可看出昔年的氣勢。古宅均用大塊大塊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條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細緻入微的滴水線。硬山頂、翹檐、檐額彩繪、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連先祖余秀三的墓和余氏族譜都保存下來。
大余灣人砌築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與技術上,體現出極為完整的安居構想:“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大余灣與婺源的確一脈相承。這個灣子的先人系余姓大戶,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詔令贛湖大移民時,於洪武二年(1369年)從江西婺源、德興一帶遷徙到如今的木蘭川,在余氏宗譜上有明確的記載。當初之所以選擇在此定居,是因為認定這個灣子是一塊極為罕見的“風水寶地”。
大余灣古村落體現了貼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木蘭山是大自然鍾靈毓秀的傑作,木蘭川是一條10公里長的畫廊般生態山谷。大余灣位於木蘭山東南坡,木蘭川南端出口處,使得這一帶綺秀的自然景致也有力地參與了大余灣鄉土文化的塑造。這裡村前屋後的山水都被納入到村落整體規劃布局裡來並被分別賦予了獨特的人文含意。
徽派老宅
走進雙泉村大余灣,“有餘亭”旁的廣場一隊穿得紅紅綠綠的村民正吹吹打打,兩個遊客扮新娘新郎上演迎親民俗。四十多棟老房子以此為中心,沿著幾條青石板小路向周圍伸展開去。精美的老宅,滴水線石牆,飛琉瓦,鳥獸檐,室內多精緻木雕,門前畫檐廊,氣派堂皇。時間毀掉一些細節,又增添一些滄桑。
村子始建於明初,主體為民國初年修建、少部分為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群,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大余灣景區劉愛祥總經理介紹這裡的建築模式: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滿村子講的都是黃陂腔,為什麼地處鄂東,老宅卻高低錯落著兩疊或三疊馬頭牆——這分明是徽派建築。
村裡的余氏族譜解答這了個問題:明代洪武年間,余氏的一世祖余秀山率族人從江西遷到黃陂研子、木蘭川,在此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村落。明清至民國,大余灣人經商致富,開始大興土木,建設美好家園。遺留下來的就是大余灣如今的老建築。
雙泉傳說
大余灣所屬雙泉村的名字,源於一段傳說。黃陂文史專家黎世炎介紹,傳說唐朝一高僧雲遊木蘭山後,經木蘭川,來到大余灣背後一座山頭,環顧四周,但見群山環抱,茂林修竹,山花爛漫,山下阡陌縱橫,雞犬相聞,不禁感嘆:此乃風水寶地,若建一座廟宇,定香火旺盛。遂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不勝惋惜:“可惜,如此勝景,但缺甘泉。”無意間雙足跺地,竟然有兩眼泉水翻卷,清澈甘冽。
此後,高僧四處化緣,終於在山上建成雙泉寺。此寺“文革”中被毀。考古工作者曾在這裡發掘出一缸窯藏錢幣300多斤,從唐開元到清乾隆的錢幣都有。
田園生活
進景區大門不遠,看見一位老者坐在老宅前聽楚戲,身後堆放著十幾隻蜂箱,小攤上擺著幾瓶自釀的蜂蜜,老伴坐在旁邊的樹蔭里縫縫補補。
老宅掛著一塊“余家明宅”的房屋保護牌,外牆還釘了一塊“蜂農世家”小木牌,記者跟他聊起來。
老人說自己就是余家明。這座老宅是先輩修建的,石砌外牆非常堅固,內牆為“鼓皮”木板牆,損壞後改為磚石牆。房子老舊了,是保護建築,已經不能私自修建、改造。
老人原在黃陂糧食局工作,1950年代末因言獲罪,坐了一年多牢,出獄後回老家大余灣務農。1980年代中平反,恢復工作。退休後又回到大余灣,享受田園生活。自己放養蜜蜂,樓上還養著一群鴿子。老人售賣的當季荊條蜜、百花蜜,不算貴,各買一瓶,回家嘗了,甘甜里有股花木清香,比超市的更接近蜂蜜本味。
四大特色
風水特色
大余灣“左邊青龍游,右邊白虎守,前面雙龜朝北斗,後面金線吊葫蘆,中間如意太極圖”,風水特色鮮明。“青龍”、“白虎”、“雙龜”、“葫蘆”、均指村落周邊的山包,尤以“雙龜”、“葫蘆”最為形象。連結“葫蘆”的“金線”則是指木蘭山系的山脊一線。聳峙在葫蘆山北側的是舊寨、新寨、諶家寨幾座山峰(峰頂壘有石寨牆)。“太極圖”系指村前一處水陸地貌形似太極圖結構。
民居特色
大余灣先祖以力田為本,十五世紀後由經商而勃興,乃廣置產業,造華堂四十餘棟。其中,據《余家菊景陶先生回憶錄》記載(P190):“獻廷公機警篤厚,讀書明理,鄉黨不稱其名而呼曰餘四爹。壯年回鄉,置田產二百石,造住屋十棟,皆石牆到頂。造研子崗同順典當鋪屋,永興號鋪屋……資本共約銀十萬兩”。獻廷公即余文發,居余氏16世。“石牆到頂”是基本特色,還有“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後來戶數),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頂有飛流瓦,檐仲鳥獸狀,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流水穿村過,過溪搭橋樑,出門到田間,觀魚清水塘”,房屋內部結構特色為木柱木板代山牆,村落整體布局是村前以溪壑為塹壕,村後以山寨為屏障,村中有百子堂(大屋)、德濟、源豐三座花園鑲嵌,外御賊寇,內享安居。大余灣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戶,約1390平方米,保存較好的有33戶,3228平方米,其中,余家文、余傳福等農戶的民居建於明代,多數民居建於清代。
人文特色
大余灣先祖祖籍江西婺源,為避元末兵難而先遷居武昌,後再遷木蘭山系南麓。大余灣先祖帶來不少書籍,傳到“文革”時仍有28箱,據說記憶體岳飛手稿、鄭板橋真跡,可惜這些書籍史料毀於“文革”,但大余灣盛行讀書之風由此可見一斑。相傳俞伯牙(琴師)是余氏祖先,至宋代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榮耀,近現代則演繹出名流一百多,父子四留洋的輝煌。從余秀三二世祖繁衍至今達23世。可謂世代均有人才出。近現代余家菊(1898——1976),曾任台灣政府國策顧問、青年黨主席、“國大”主席團主席,有多部著作傳世,其長子傳 一家定居美國紐約,其三子傳韜之媳陳幸是陳誠的女兒;余傳斌是我國棉花專家;余傳典是我國鐵路專家,在建設朝中鐵路中節約投資200多億朝元,受到朝方嘉獎等。
文物特色
大余灣主要文物是明清古民居建築群,同時也存有其它幾類文物。如21號民居、54號民居等多處保存著太師椅,21號民居存有“雍正朱批諭旨”盒,54號民居存有“四豆同榮”賀壽匾,數家民居尚在使用雕花木床(如61號)。此外,嘉慶二十二年所立石碾,以及散存的石磨、石碓,還有紡線車、織布機、腳踏水車等許多老“古董”,需要給予搶救性保護。
大余灣的這些特色構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特質,原黃陂圖書館館長、退休在家的余永奇老人稱之為“一朵美麗的木蘭花”,並以此為題編寫歌詞,請湖北省歌舞劇院院長龔國富(余家菊的孫女婿)譜曲,請一級歌唱演員演唱、錄製歌片。
建築
由於顯著的建築特點、人文特點,2002年11月,大余灣被評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9月,大余灣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早在2007年,黃陂區就完成了大余灣古民居建築群保護和修建的兩部規劃,並通過專家組評審。按照規劃,投資商將對大余灣總投入約1.5億元,建設“三線十二節點”、“五個自然組團”、“前庭後院”。建成後的大余灣將形成古建築參觀區和後山體驗區。
古建築參觀區通過對5戶重點古民居的展示和百來戶民居的集中打造,讓遊客從房屋的精雕細琢中、從裝飾擺設的講究中、從家庭文化的打造中,體會中國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後山體驗區以大余灣600年的人文歷史、典故傳說衍生出系列旅遊產品,吸引遊客在爬山的過程中去探尋、去體驗,如孝子文化——摞子石的故事,風俗民情的傳統——曬米石的傳說,大余灣的讀書傳統——西峰尖的書院和文廟,大余灣繁盛的根源——葫蘆塘探秘等等。兩個區域自成一體,特色鮮明,相輔相成,共同組成大余灣的綜合旅遊體。
大余灣這裡,只見一棟棟明清古宅橫臥山底,古宅一律石磚黑瓦、雕檐畫棟,一條條青石板路蜿蜒其間,乍一看,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疑是到了江西婺源。
旅遊路線
自駕:先抵達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向北進入黃陂區,去大余灣與去木蘭山是同一條路線。如走南線,從研子崗鎮就要東拐了,從木蘭山川下游進入,不必翻山坡,但要經天然堤涉過灄水河。如走北線,從長嶺鎮東拐,有一條南向岔道可翻山入川(可惜還未安裝指路標牌),翻山時有幾個盤山彎道還是要格外小心。周圍有木蘭八景等多個4A級景區,在武漢賞花,詳見武漢賞花地圖。
背包:從漢口火車站乘坐292路公車(刷卡3.6元/現金4元)直接坐到終點站:釣台道新客運中心。大約1小時路程。下車後,旁邊就是黃陂汽車客運中心。到站內買黃陂——梳店的車票,票價6.5元。這趟車會途徑大余灣門口,跟司機說一聲在大余灣門口下車。路程約半小時。下車後就可以看見大余灣的售票處了。需注意的是:下午從梳店——黃陂的車最晚是2點半從梳店出發,到達大余灣也就是2點45分左右。大余灣附近沒什麼地方可以住宿,因此,大家需要自己掌握好遊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