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久野島位於瀨戶內海中段、廣島南面海域的。是連線日本本土三大島、同東亞及西方國家交往的海上交通動脈,其間星星點點散布有500餘個島嶼。大久野島在地圖上曾經被抹去。
大久野島面積約70公頃,花崗岩石質結構,島上丘陵起伏,樹木蓊鬱,風光旖旎。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被當地政府開發為休假地和旅遊之島,各國遊客逐年前往,年達15萬人。
戰略地位
大久野島扼海上交通要衝,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居民不多卻開發較早。幕府時代即闢為水軍基地。1868年明治維新後,特使用俄羅斯製造的紅磚,在島上新修炮台多處,成為了明治政府“軍都廣島的要塞島”。
歷史
毒氣島
大久野島又稱“毒氣島”,在20世紀50年代韓戰期間曾作為彈藥庫。1988年大久野島毒氣館落成,由村上初一出任大久野島資料館館長。
日本為了準備約在1900年發生的日俄戰爭,在大久野島上的一角設定了炮台,其後炮台被撤去,但因地理環境方便軍隊匿藏,所以選擇了在大久野島作為生產化學武器的地點。在1925年的日內瓦議定書禁止在戰爭使用化學武器,但容許生產及存有。到了1929年開始建造生產設施。主要兩個生產地方是位於島西北面的長浦工場地帶及三軒屋工場地帶,建有發電設施、材料及製造倉庫。
由於毒氣工場涉及軍事機密,當時由日本陸軍發行的地圖上大久野島一帶被繪製成空白。除了製造在太平洋戰爭中使用在中國大陸的化學武器外,工場亦生產民用殺蟲劑等等。生產的毒氣分為四類:芥子毒氣、路易斯毒氣、胡椒氣體及催淚氣體。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工廠規模迅速擴大,最多時達5000人,基本上從附近地區的居民中招募,裝備日本軍隊的所有化學毒劑都可以在這裡生產。到1945年,在這裡製造的化學毒劑占當時日本所有化學毒劑生產量的近90%。這一工廠對外極端保密,即使在日本也極少為人所知。戰爭期間,連日本的地圖也將這一海島隱去,所以大久野島後來被稱為是“地圖上看不到的島嶼”。
到了戰爭後期因戰局惡化,生產規模被縮少,改為生產普通武器。而部分毒氣製品亦被棄置到海中。太平洋戰爭終結時,島上遺留了3,270噸毒氣,包括1,451噸芥子毒氣、824噸路易斯毒氣、958噸胡椒氣體及7噸催淚氣體。終戰後,駐日盟軍總司令及日本政府拆除毒氣生產設施及銷毀遺下的武器,但並未能完全清理所有武器,直到現時島上地下4-5米的土壤仍然含有高濃度有毒物質砷化物。
兔子島
戰爭終結後,大久野島長時間都是個無人島。在研究設施內實驗用的兔子,跟製造設施一同被荒廢,在溫暖及沒有天敵的良好條件下繁殖,成為島上唯一的居住者。其後國民休暇村及大久野島毒氣資料館的啟用,令島上的兔子成為了特色之一。島上居住了約300多隻兔子,因為大久野島亦被稱為兔島,每年約有10萬名遊客到訪這個“兔子的樂園”。為保護島上兔子,禁止帶同犬只到訪該島。
旅遊島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被當地政府開發為休假地和旅遊之島,由於其迷人的自然風光及其特殊的歷史資源,現已世界馳名,各國遊客逐年增加,年達15萬人。
1996年,環境廳對“毒氣島”作了第一次土壤和水質調查,結果發現土壤含有大量砷化物(俗稱砒霜),污染濃度超標達470倍。島上污染最嚴重的地方曾滲入地下4米,政府被迫投入巨資把毒土挖出,送到秋田縣大館市的工廠進行清理。在修建海水浴場和防潮堤的過程中,發生過多起芥子氣和氫氰酸中毒事件,證明島上或近海地區仍然殘留著糜爛性毒氣。大久野島並不安全,島上的飲用水依然是從外面輸送的,地下水不能飲用。
毒氣資料館
在離大久野島碼頭約200米的地方,是大久野毒氣資料館,約200平方米,左邊一棟是實物和圖片陳列室,右邊一棟是可容納百餘人的錄像室。展出各種製造毒氣的器皿,如冷卻器、液體輸送管道、溶解槽等。四周的櫥窗里,有各種防毒面具、橡膠作業服、各種毒氣彈殘骸及圖片和資料。
展覽還展出了一些日軍當年在中國從事毒氣戰的照片,有一張是頭戴防毒面具的日軍端著刺刀行進在上海街頭、一張是日軍頭戴防毒面具在山西作戰。館內還收集有中日戰爭時的化學戰記錄和中國方面對日軍化學戰提出抗議的資料,以及中國受害者的照片,介紹1982年的時候一名中國人在挖排水溝的時候接觸到毒氣彈而受害的情形。
據館內資料介紹,之所以選擇在這裡生產毒氣,是由於四周臨海,不僅可以保密,而且毒氣泄漏或污染不會對鄰近的居民產生危害。同時島嶼遠離東京,即使發生事故,也能確保東京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