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鱗莖肥大,近球形,直徑約5厘米,外被黑褐色鱗莖皮。葉基生,質厚,闊線形,上部漸次狹窄,長達60厘米,寬約1.5厘米,上面黃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中脈在上面凹下,在下面隆起,葉脈及葉片
基部帶紫紅色。花莖在長葉以前抽出,高30~60厘米;傘形花序具5~10朵花,花較大,稍左右對稱,長約7厘米,筒部長不及2厘米,具柄,黃色或橙色,花被片6,邊緣稍皺曲,寬約1厘米;雄蕊6,與花柱同伸出花被外;子房下位,3室。蒴果,每室有種子數粒。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環境,生於陰濕的岩石上或石崖下土壤肥沃的地方。 耐寒性略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冬季地上部常因凍害而枯萎,但 地下鱗莖能安全越冬。有夏季休眠習性,花期8~9月。
分布範圍
生長於陰濕的岩石上及石崖下土壤肥沃的地方。分布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解瘡毒,消癰腫,殺蟲。治癰腫,疔瘡結核,湯火灼傷。
栽培技術
以分球繁殖為主,秋季開花後或春季葉剛枯萎時進行。分鱗莖時儘量多帶鬚根,有利當年開花。一般分球繁殖需隔4~5年進 行一次。也可採用人工切割鱗莖法繁殖。即用快刀將鱗莖從基 部向上作十字形交叉縱切,深約至鱗莖的3/4,然後將鱗莖埋在 沙或泥炭蘚中,切口處可生出許多小球,再分開栽種,小球約3~ 4年後開花。播種,秋季采後即播,當年長胚根,翌春發芽。實生 苗需培植5~6年後方可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