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與日記

《夢與日記》是美國作家埃娃·馬齊耶斯卡(Ewa Mazierska)的著作,對南尼·莫瑞蒂的作品進行了剖析。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夢與日記》指出南尼·莫瑞蒂的作品混合著自傳與虛構、私人觀察與社會評論、喜劇與悲劇、自我批評與殘忍諷刺等矛盾的元素,這種不尋常的混合使他的影片不可歸類,也難以和其他人進行比較。本書將南尼·莫瑞蒂的電影看作一系列關乎藝術領域和社會秩序的異質性話語的十字路口,就風格、文化、社會、政治和語言的話語,深入分析和闡釋;著重在“喜劇”、“幽默”、“激進諷刺”和“生存反諷”四個相互貫穿構成他全部作品的基本主題進行了分析。有《南尼·莫瑞蒂的自畫像:一位謙卑的藝術家》、《家庭萬歲:個體,家庭與男性氣質的危機》、《含淚的笑:悲喜劇和存在反諷》、《左曩發言:後現代政治的語言》四個章節,表述了“自傳、日記及藝術家在影片中的再現”、“義大利和西方世界中的家庭與男性氣質危機”、“西方社會中公民與政治組織的關係的轉變”以及“語言在後現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等。

內容簡介

夢與日記

南尼·莫瑞蒂的作品混合著自傳與虛構、私人觀察與社會評論、喜劇與悲劇、自我批評與殘忍諷刺等矛盾的元素,這種不尋常的混合使他的影片不可歸類,也難以和其他人進行比較。本書將莫瑞蒂的電影看作一系列關乎藝術領域和社會秩序的異質性話語——關於風格、文化、社會、政治和語言的話語——的十字路口,深入分析和闡釋了南尼的作品。 本書著重分析了四個相互貫穿的、構成他全部作品的基本主題: 自傳、日記及藝術家在影片中的再現; 義大利和西方世界中的家庭與男性氣質危機; 喜劇、幽默、激進諷刺和生存反諷: 西方社會中公民與政治組織的關係的轉變,以及語言在後現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簡介

埃娃·馬齊耶斯卡(ewa Mazierska),任職於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電影及媒體研究員,出版了多部電影研究論著:《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電影裡的男性氣概》、《羅曼·波蘭斯基:電影中的文化旅者》、《大不列顛的重置》等。

目錄

導論

打擊體系

從邊緣到中心

作為話語十字路口的莫瑞蒂電影

致讀者

第一章

南尼·莫瑞蒂的自畫像:一位謙卑的藝術家
自傳存在嗎?

銀幕上的藝術家和電影工作者

多面米凱萊·阿皮切拉

日記:真實的自傳?

結論:從阿皮切拉到莫瑞蒂

第二章

“家庭萬歲!”:個體,家庭與男性氣質的危機
1980、1990年代的義大利家庭

尋找核心家庭的替代品

尋找完美家庭

拯救父性

結論

第三章

含淚的笑:悲喜劇和存在反諷
莫瑞蒂式喜劇

莫瑞蒂式悲喜劇

嘲諷及其不滿

存在反諷

結論

第四章

“左曩發言!”:後現代政治的語言
一個謙卑而成功的政治人物

後現代政治與左翼的危機

政治電影的論述與被論述:現實主義和權威

作為對抗電影的莫瑞蒂電影

作為自由主義反諷者的莫瑞蒂

我們必須發明一種新語言:《紅木鴿》、《那東西》和

《兩個四月》

附錄

影片年表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從《政界巨鱷》回望莫珊

……

文摘

第一章 南尼·莫瑞蒂的自畫像:一位謙卑的藝術家 我和自己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弗朗茨·卡夫卡(FranzKafka)

我說自己寧願只製作關於自己的影片,這並不是因為自負。很簡單,這是我惟一能夠做的事。

——南尼·莫瑞蒂

自傳存在嗎?

所有批評家在討論南尼·莫瑞蒂的電影時都注意到,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傳和元電影的性質。在本章中我們將驗證這一主張;但在開始這樣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先明確,自傳性對一部影片(或任何藝術作品)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為了區分“自傳”和其他相關的文學形式,如個人化隨筆、日記、遊記、自傳體小說和回憶錄等,已經有了不少的嘗試,但就本章的意圖而言,我們無需關注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什麼區別,而是將它們全都看做“自傳”這同一文類的不同個例。…按字典的定義,自傳是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為主題的藝術作品。這一定義固然簡單,卻很有問題。一些批評家聲稱,所有藝術都是自傳性的,因為它即便沒有表現藝術家為外界(包括藝術史家)所感知到的生活事實,也還是暴露了他/她的“內在生活”、觀念和情感。然而如果我們接受這一說法,那么自傳這一概念就失去了方法論效用。因此,我們必須要么進一步限定自傳的概念(一部特定的影片、繪畫或小說是否表現了他的生活,需要藝術家自己來確認),要么將自傳區分為廣義(所有藝術都是自傳性的)與狹義(只有某些小說、繪畫和電影才是自傳性的)兩類,並專注於後者。

另一個恰成對立的意見則認為,沒有哪個藝術作品是自傳性的,因為自我是不可能完整而精確地再現出來的;再現是選擇和提煉的產物,它們總是不可避免地主觀和片面。譬如說,為了忠實展現導演的生活,一部影片就必須和生活本身一樣漫長,而且許多場景在邏輯上和技術上是不可實現的。進而言之,作為傳記或自傳影片主人公的藝術家即便由本人來飾演,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也會轉變為象徵,不再是真實的個

人。觀眾可能根本不會意識到影片本意是作者的自傳,或者認為影片中對他生活的指涉是毫無意義的。在這種情況下,觀眾可能對影片作出不同的闡釋——這是關於愛、嫉妒、童年或其他人類普遍境遇的影片。一些自傳性影片(文學自傳中也有這種情況)甚至沒有說明影片主人公是電影工作者這一事實,或者方法隱晦,使不知情的觀眾很難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