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江南四首

《夢江南四首》是清代詞人屈大均創作的一組詞。第一首悲哭葉落當春,寓悲悼華姜青春早逝;第二首借落葉感嘆世事滄桑;第三首寫夫妻恩重情深,無盡的懷念使詞人清淚如珠滾;第四首寫新人再好,卻難忘舊情。全詞情調較低,但哀婉艷麗,悽惻感人。

作品原文

夢江南四首

•其一

悲落葉,葉落落當春。歲歲葉飛還有葉,年年人去更無人,紅帶淚痕新。

•其二

悲落葉,葉落絕歸期。縱使歸來花滿樹,新枝不是舊時枝,且逐水流遲。

•其三

清淚好,點點似珠勻。蛺蝶情多元鳳子,鴛鴦恩重是花神,恁得不相親。

•其四

紅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縷抽殘蝴蝶繭,釵頭立盡鳳凰雛,肯憶故人姝?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落當春:落葉正值春天。

2.蛺蝶:蝴蝶的一種。杜甫《曲江》:“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蜒款款飛。”元:大。鳳子:崔豹《古今注·魚蟲》:“蛺蝶有大如蝙蝠者,或黑色,或青斑,大者曰鳳子。”

3.恁(nèn):怎么。

4.紅茉莉:胭脂花,也叫紫茉莉。

5.花梳:將花穿成串,插在頭上,稱為花梳。

6.肯憶:表設問。意即“還記得嗎?”故人:特指前妻。姝(shū):美好。漢樂府《上山采蘼蕪》: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白話譯文

•其一

落葉應當在秋天,但在春天就已落了。每年的樹葉落而復生,而人則一去不復返。那帶露著雨的紅花,似乎是新添了淚痕點點,像是在為飄零的落葉悲嘆哭泣。

•其二

葉落之時自己的歸期未卜,頓生悲感。即使有一天得以歸去,正值繁花似錦,枝盛畔茂之時,然而物換人異,新枝畢竟不同於舊枝了。姑且隨波逐流,一任命運而漂泊吧。

•其三

這眼淚啊,一顆顆落下,像均勻的珍珠。蝴蝶原是鳳凰之子,所以兒女情多;鴛鴦本是百花之神,因此纏綿恩重。

•其四

用榮莉花穿貫成串,插在頭上。從那蝴蝶繭中,抽出了縷縷金線。只見那小鳳凰久久地立在釵頭上。還能記得舊人美好的樣子嗎?

創作背景

康熙五年(1666年)秋,詞人在山西續娶王華姜。康熙七年(1668年)八月詞人攜帶家眷返故里,次年八月抵番禺。半年後,王華姜病故,年僅二十五歲。詞人為悼念亡妻,於是寫下這組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首寫詞人於春天見到落葉,怦然心動,由此而想到人生的無常。落葉是生命衰竭的象徵,花木本應於秋季落葉,然今於春天即見落葉,遂令工愁菩感的詞人頓生悲感,故云“悲落葉,葉落落當春”。春光中的落葉比秋風中的落葉更令人感傷,它使人想起生命的天折與早逝。於是詞人繼而由落葉而想到人生。“歲歲葉飛還有葉,年年人去更無人”二句本於唐人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只是以葉易花,表達了人生匆匆、自然永恆的哲理,以每年落而復生的樹葉反襯出歲月易逝、人生多變的事實,既抒發了自己感物傷懷之情,也暗喻自己天涯飄泊、足跡不定的羈旅生活。詞人早年為復明之業奔走於燕、趙等地,所以這兩句中分明有其親身的感受。於是,在結句中詞人注入了一陣淡淡的哀愁,由說理而宕開筆去,似說花,又不離人,將詞人的情感與自然糅合為一體,是對落葉的悲憫,更是對人生飄忽的嘆息,以鮮明的色彩與美的形象寄託了詞人深沉的感情與人生哲學。

第二首則是詞人由飄泊而聯想到歸期。“葉落絕歸期”一句不僅是說在葉落之時自己的歸期未卜,也暗含人不如草木之意,以落葉反襯出自己久客未歸的悵惘,無限愁思的在“絕歸期”三字中逗出。“縱使”二句中一種戀舊之情溢於言表,暗喻詞人不忘故國的遺民心跡,然而終究時移境遷,復明的希望漸漸泯滅。這一首又似純寫落葉,而人事隱喻其中。從字面看,詞人悲嘆落葉離枝難返,即使他日枝葉復生,繁花滿樹,然已非故物,故落葉隨水飄蕩,不復戀戀故枝。句句寫葉,而又句句有人,詞人身處逆境中的無聊鬱悶心境由此委婉地傳出,也說明詞人於此詞中寄託了無限深情,借落葉而慨嘆人世的滄桑,家國的怨恨。

第三首描寫灑淚而別的情景,並由灑淚引出雙方相親相得的情感,中間出以具體的蛺蝶、鴛鴦意象,象徵雙方相愛之深,末句又用反問語氣增加程度。全詞不言“苦”,只是用“情”、“恩”、“親”把愛的基礎加了又加,從而就寫足了“苦”的韻味。

第四首則以容顏之美寫相思之切,筆觸與第三首很不相同。在寫法上,這首寫美貌則用首飾妝束作烘雲托月的襯托,同時,出現“紅”“金”之字,和“蛺蝶”“鳳凰雛”純修飾性的詞語,濃墨重彩,以渲染效果。雖都結以問句,前首反詰中帶著氣勢,從疑問中透出傷心和迷惘。

詞人繼承了傳統的比興手法,將落葉與人的悲愁交織在一起,詞意含蓄深蘊,耐人尋味。如果結合詞人的遺民經歷來看,這種哀愁無疑是明清易代之際不滿現實的士人的一種典型心理,它並非僅僅是個人遭際的反映,而是在愛國熱情受到壓抑,一腔抱負得不到施展之時而發出的一縷低沉的嘆息。

名家點評

清代葉恭綽《廣篋中詞》:一字一淚。

近代況周頤《蕙風詞話》:“且逐水流遲”五字,含有無限悽惋,令人不忍尋味,卻又不容已於尋味。哀感頑艷,亦復可泣可歌。

作者簡介

屈大均(1631—1697年),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廣東番禺人。明末諸生。清兵入廣州前後,曾參加抗清隊伍,失敗後削髮為僧,法名今種,字一靈,一字騷余。不久還俗,更今名。工詩,為“嶺南三大家”之一。有《道援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