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所謂的“夢中發推”的現象是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的體現之一。有的年輕人過度忙於發簡訊、留言或穿梭於如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裡,他們甚至可以連續數小時不間斷全身心地投入到打信息當中去。
這種打字狀態也會出現在睡眠中短暫的清醒階段,人們醒後甚至不會記得曾這么做過。就像有時候你會把鬧鐘按下繼續睡覺卻全然不記得這么乾過一樣。
出處
自2007年以來,就有單詞sleep-tweeting的使用證明,表示“在睡眠中無意識發推文”。這也成為睡眠蟲家族的一員,還包括sleep-eating,sleep-driving,sleep-talking,甚至還有sleep-shopping和sleep-killing。而這個家族的最年長者就是sleep-walking,其更早的形式sleepwalker(夢遊者)在1740年代就有使用記錄了。
調查
皮尤調查中心(PewResearchCenter)在2009年9月完成的一項青少年與行動電話的調查;其間電話採訪了800名介乎12-17歲之間的擁有手機的美國青少年以及他們的父母。
調查發現,在擁有手機的青少年中,有84%的人曾與手機同床共枕。年長的青少年(86%)比年幼的青少年(78%)更可能與手機共眠。而且,此現象在非裔青少年(91%)和來自於家庭收入低於$50,000(約等於320,000元)(89%)的青少年更明顯。而青少年“與機共眠”的最大驅動力是打簡訊。那些用手機打簡訊的青少年“與機共眠”的可能性比那些不太打簡訊的青少年高42%。
原因
青少年與機共眠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把手機當做鬧鐘來用。研究者採訪過幾個男孩,下面是他們的回答:
男生1號:我總是想隨時隨地看時間,但是我不戴眼鏡的話真的會看不到鍾,所以我晚上不關機都是為了看時間。
男生2號:手機、鐘錶不分家。
男生3號:這就是我的鬧鐘。
好吧,雖然手機的鬧鐘功能是與機共眠的一個“正當理由”。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也有可能是一個“理由”罷了。
吃藥後,病更重
人們還發現,在睡前服用鎮定類藥物的情況下,出現簡訊病的幾率更大,例如,當你在服用安眠類藥物的情況下,你在夢中打簡訊的風險可能會更高一些。此外,夢中打簡訊可能也是睡眠障礙的表現之一。但是,更多時候人們面臨的最棘手的後果往往不是病本身,而是——第二天早上,你不得不為你昨晚所發出的簡訊負責(後果可能很嚴重喔)。
如何避免
夢中發推,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在睡覺時別把手機攥在手裡,或者在睡前就把手機放得離床遠遠的就可以了。
案例
日前(2018年6月),喜劇演員羅斯安·巴(RoseanneBarr)在推特上稱呼原歐巴馬內閣的資深顧問瓦萊麗·賈勒特(ValerieJarrett)是“穆斯林兄弟會和《人猿星球》”的結合體。這一言論立刻引起了強烈的抗議,也使得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網(ABC)立刻取消播放羅斯安的電視劇,同時公開宣布羅斯安的推文是“令人厭惡”和“可憎的”。推特也再次展示出它正在改變我們語言的能力。羅斯安隨後又在社交媒體上將自己的衝動歸罪為“Ambientweeting(服安比恩後的發推行為)”,其中Ambien是一種眾所周知的安眠藥,有著副作用。作為回應,醫生們承認像安比恩這樣的強效鎮靜劑可以誘發不受控制的行為,像是“sleep-tweeting睡著發推”或“sleep-texting睡著發簡訊”等——但是,並不會誘發種族主義 。
“安比恩有著相當多的副作用,但種族主義並不是副作用之一。即使羅斯安想要聲稱她處於安比恩昏迷狀態中,當時正在睡著發推,那種族主義也一定是來自她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