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歸[明代鍾惺詩作]

《夜歸》是明代詩人鍾惺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五言律詩描寫深夜歸家的情景。 本詩用"夜歸"統攝全篇。既然已"夜深"了,還要歸家,那么思家懷鄉之切自不必說;"竹窗斜漏補衣燈",這是遊子(夜行人)快至家門時所見,夜已深了,家裡還亮著"補衣燈",家中親人對遊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撲面而來。

原文

落月下山徑,草堂人未歸。

砌蟲泣涼露,籬犬吠殘暉。

霜靜月逾皎,煙生墟更微。

入秋知幾日,鄰杵數聲稀。

解析

秋夜山村特有的景色,與身處其間的詩人主體形象融合無間,頗具田園風味,體現出詩人閒散沖淡的情懷。蟲嗚、犬吠與涼露、殘暉,從聽覺、視覺和體驗等角度,渲染秋夜的氛圍。加之皎月、繁霜與墟煙,使本已淒迷的境界,更多了幾分朦朧之美。而結尾二句的秋夜杵聲,讓這幅秋夜圖景中,深透著生活的氣息。全詩景情兼勝,引人遐思。

作者簡介

鍾惺(1574年—1624年),字伯敬(一作景伯),號退谷、止公居士,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明代竟陵派文學家。出身於書香門第。萬曆三十八年中(1610年)進士,授行人。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赴貴州主持鄉試。後遷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調往江南,任南京禮部祭祠司主事,遷南京禮部儀制司郎中。在南京時,鍾惺簡淡自持,撰成《史懷》一書。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喜游名山大川,曾與林古度同登泰山。天啟初年,鍾惺升任福建提學僉事,他在閩中仍倡幽峭詩風,並且參以禪旨,有“詩妖”之名。後因喪父,回家守制,於天啟五年(1625年)病逝,享年五十二歲。他曾與譚元春評選唐人詩,作《唐詩歸》;又評選隋前之詩,作《古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鍾譚”。後人將他的詩文輯為《隱秀軒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