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課程建設》為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杜時忠,教育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學原理博士生導師,副院長。英國華威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德育學科規劃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研究會理事,全國德育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德育》雜誌編委,國家人文社科基地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共主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基金課題和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九五、十五、十一五重點課題等十項,出版個人專著三部,主編四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80篇,先後獲得第二屆、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積極參與指導中國小教育改革實驗等社會實踐活動,被多所中國小聘為教育改革實驗專家,應邀到全國各地作學術報告五十餘場。
盧旭,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教育學原理。在《高等教育研究》《探索與爭鳴》等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作為課題組核心成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的研究工作。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我國社會變遷中的價值多元
第一節 價值多元的一般理論
一、價值
二、價值觀
三、價值多元
四、價值衝突
第二節 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多元化過程
一、價值多元與社會變遷的一般關係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變遷與價值多元化
三、道德價值觀的變遷與衝突
第三節 價值多元的社會效應
一、價值多元對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二、價值多元對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三、新時期社會價值體系的建構
第二章 多元文化與學校德育
第一節 我國多元文化的形成;
一、“多元文化”的含義與特點
二、我國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
三、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文化格局
第二節 多元文化對學校德育的挑戰
一、多元文化對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影響.
二、多元文化給學校道德教育帶來的困惑
第三節 多元文化背景下學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構想
一、學校德育的使命:文化自覺
二、學校德育的立場:和而不同
三、學校德育的原則
四、學校德育的重點內容
第三章 從多元化的視角透視德育課程改革(上)
第一節 回歸生活的德育課程標準
一、回歸生活的德育課程理念
二、生活邏輯的德育課程建構
三、立體多維的德育課程目標
第二節 走向開放的德育課程資源
一、德育課程資源的分類
二、德育課程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三、德育課程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
第三節 促進發展的德育課程評價
一、新德育課程評價的目的
二、新德育課程評價的基本原則
三、新德育課程評價的特點
四、新德育課程評價的方法
五、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四章 從多元化的視角透視德育課程改革(下)
第一節 教材研發的思路與教材特點
一、教材研發的思路
二、教材特點
三、教材精粹
第二節 教學實錄與反思
一、了解多元文化:《請讓我來認識你》
二、體諒他人:《假如我是他……》
三、欣賞他人:《豎起大拇指》
四、獨特的我:《我和別人不同》
五、活動提升能力:《在旅途中》
六、課堂選擇與生活選擇
七、沒有惟一正確答案:《大紅花該獎給誰?》
八、規則從哪裡來:《我們來定班規》
九、和學生一起定方案
十、價值衝突與引導:《別人有的,我該不該有?》
第三節 對教材的多元文化分析與建議
一、鄂教版教材中的多元文化類型
二、課文文化類型統計
三、統計結果分析
四、幾點建議
第五章 美日德育課程變遷
第一節 二戰後美國教育哲學思想與德育課程變遷
一、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教育哲學思想與德育課程
二、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哲學思想與德育課程
第二節 從多元化的視角看二戰後日本的德育課程改革
一、第二次教育改革時期的德育課程改革
二、第三次教育改革時期的德育課程改革
三、日本的德育課程改革如何應對多元化
四、幾點啟示
後記
文摘
插圖:
(一)國小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理念①
其一,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
《品德與生活》課程強調,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
其二,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品德與生活》課程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其三,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於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它不僅僅是未來生活的準備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因此,《品德與生活》課程強調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參與並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
後記
五年前,我受華東師範大學楊小微教授的委託,參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課題“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校道德教育改革與德育環境重建”的研究工作,承擔其中的子課題“學校德育重建中的課程建設”。當初的構想是對多元化背景下的學校德育課程建設進行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從理論研究的層面,探討多元化背景下德育課程的理念、目標、內容、結構,以及課程實施方法和評價方法;從實證研究的層面,考查新的中國小德育課程標準和新的德育教材(《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是否以及如何反映多元價值衝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中如何去應對多元價值衝突。為此,我們成立了課題組,並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分工。
第一階段,對建國以來我國中國小德育課程建設進行歷史透視與反思,尤其是對80年代首開國小《思想品德》課以來到世紀之交德育新課程改革,中國小德育課程建設的歷次變革進行比較分析,主要成果有:《國小德育綱要、中學德育大綱、國小思想品德課和國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與德育新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陳回花)、《80年代以來德育改革檔案的文本解讀》(李紅梅)、《我國德育課程研究綜述》(李曉蕾)等。
第二階段,對多元化與學校德育進行了理論分析,並借鑑已開發國家的經驗,主要的成果有《價值變遷與教育重構》(盧旭)、《多元文化與學校德育》(唐漢衛)、《美國教育哲學思想與德育課程變遷》(程紅艷)、《戰後日本德育課程變革》(曹能秀、楊寧)等。
序言
由於全球化引起的世界範圍內思想文化的激盪,以及國內改革開放30年帶來的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使得社會價值觀出現了多元化的態勢。我國道德建設遇到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亟待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索。20世紀末哲學社會科學界就已經圍繞價值多元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和學術研討會,近年來學校德育如何適應價值多元化的新形勢,也成了教育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關於探索價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改革問題,現有的研究大致可分三種類型:一是在價值多元化形勢下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在學校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的探索;二是發揮學校在價值多元社會中的道德重建和價值整合作用的探索;三是培養學生適應價值多元社會的道德創新素質的探索。總的來說,我國這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主要涉及的是學校德育目標和內容的更新、調整,有關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德育手段、方法、途徑方面的研究有待進行;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探討和觀念更新上,相應的改革實驗尚待開展。
在價值多元化背景下變革學校德育傳統,一直是西方國家(特別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20世紀60年代以來重點研究的課題。價值多元化導致西方世界一度盛行價值相對主義,非但沒有解決價值衝突和社會矛盾,反而加劇了衝突和矛盾。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更多地把研究的重點轉向如何在教育情境下引導年輕一代學會在多元的世界裡尋求“共享價值”或“普遍價值”。如今,引導學生在多元世界裡“學會共同生活”,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教育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