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名家散文叢書:曼斯菲爾德書信日記選

《外國名家散文叢書:曼斯菲爾德書信日記選》內容為曼斯菲爾德不但是有世界影響的女作家,而且也深受中國讀者熱愛。她是個愛生活,愛大自然,有正義感的女作家。她同情弱小,憎恨強暴,在她的作品中常常能夠看到她對被壓迫者的深切關懷。她無論是寫童心的天真、晚景的淒涼,還是寫貧富的不均和婦女遭受的屈辱與欺壓都能得到中國讀者的理解。她的藝術造詣高深,善於用心理語言和情緒語言傳達人物的感受,甚至會使中國讀者感到與她作品中的人物在感情上息息相通,並忘記國界的存在。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外國名家散文叢書:曼斯菲爾德書信日記選》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曼斯菲爾德(Mansfield k.) 譯者:楊陽 印京華 陳曉莉 孫怡青

圖書目錄

曼斯菲爾德與小說創作(代序)
第一章青春與不愉快的婚姻
(1907年2月—1915年)
第二章愛弟之死
(1915年11月—1916年3月)
第三章與勞倫斯夫婦在一起
(1916年4月—1917年12月)
第四章病魔與戰亂
(1918年1月—1919年9月)
第五章死亡的威脅
(1919年10月—1920年8月)
第六章病中耕耘
(1920年9月—1922年5月)
第七章最後的日子
(1922年6月—1923年1月)

序言

曼斯菲爾德與小說創作(代序)
陳家寧
曼斯菲爾德不但是有世界影響的女作家,而且也深受中國讀者熱愛。她的小說譯文早在1927年就在中國出現,譯者是著名詩人和文學家徐志摩。幾年前,天津、上海都譯了她的短篇小說集,她的零散的小說譯文也不斷在外國文學雜誌和其他集子中出現。今天,百花文藝出版社決定出版她的日記書信選譯也是件令人感到十分興奮的事。
曼斯菲爾德在中國受到青睞並非出於偶然。她是個愛生活,愛大自然,有正義感的女作家。她同情弱小,憎恨強暴,在她的作品中常常能夠看到她對被壓迫者的深切關懷。她無論是寫童心的天真、晚景的淒涼,還是寫貧富的不均和婦女遭受的屈辱與欺壓都能得到中國讀者的理解。她的藝術造詣高深,善於用心理語言和情緒語言傳達人物的感受,甚至會使中國讀者感到與她作品中的人物在感情上息息相通,並忘記國界的存在。讀了她寫的《巴克媽媽的一生》,凡是在世紀初生活過的人,或者接觸過那個時代的人的讀者都會感到巴克媽媽這樣的老太太不但英國有,而且她似乎就是我們常看到的中國老太太中的一個。她的愛孫跟她要一個便士,她從錢包里摸出來給他後問:“你說,你給姥姥點什麼呢?”這樣的話似乎許多中國老太太都問過,似乎我們每個人都聽到過。在《幸福》中,她對嬰兒小貝有這樣一段傳神的描寫:
孩子高高興興地吃著飯,看見小匙就張開嘴等著喂,喝完一口就搖搖小手,可也有幾回勃莎剛把湯舀在匙里,她用手一推,把湯撒了一地。
……
的確,她對小貝有說不出的喜愛,愛她那向前伸著的脖頸,愛她那在火光中晶瑩透明的纖巧的腳趾。
……
儘管我們不是英國人,她所描寫的那小手,那脖頸,那腳趾,不也是我們所熟悉,所熱愛的么?這樣的文字只有為小說藝術獻身的人才能寫得出來。曼斯菲爾德從很早便設法使她的父母理解她從事寫作的理想不是兒戲。後來她潛心鑽研小說藝術。她的小說技藝高超,表現手法十分豐富,有時在一個篇幅不長的故事中能同時採用近十種不同的手法。在小說創作中,她創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打破了短篇小說的結構和模式,擴大了短篇小說的疆界,寫出了散文式的,富有詩意的短篇小說。在中國,她受到文學界的重視並受到讀者的歡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她的作品能引起中國讀者的共鳴,她的手法,作家們可以借鑑。
到底哪一篇應算是曼斯菲爾德的代表作,似乎沒有統一的答案,然而就其對短篇小說結構的改革和藝術的創新來說,《序曲》當置首位。《序曲》是她的短篇小說中較長的一篇,共由十二個片段組成,通篇沒有集中的矛盾與重大的衝突,既無所謂高潮,也無所謂開頭與結尾,然而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而整個作品則給人以難以描述的美感。我一直想了解這篇奇特的作品是如何寫成的。翻開曼斯菲爾德的書信日記,我讀到了《序曲》寫作前前後後的全部過程。1985年我在北京師院學報上發表了《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一文,文中提到她的作品“帶有透明而又和諧的特點……堪稱是光和音樂的藝術。”許多名家作品的文字是富有音樂性的,而作品附著著光感的唯曼一人而已。當時我只是奇怪於這種現象。現在,我了解到在寫《序曲》時,作者不但決心不再寫“事物相雷同的表面現象”,而且有意讓作品“帶有一種光耀,一種餘輝”。然而,我又一次感到奇怪了——她是如何使讀者感到這種光耀,這種餘輝的呢?日記沒有泄露這一秘密。也許沒有什麼條文可以將這一點加以總結,因為鑄成這篇文字的是生命,是愛,是童年的歡樂和失去愛弟的悲傷。曼斯菲爾德稱《序曲》為“我的愛物”,“我的發明”(見1918年5月12日日記)。她最為關心《序曲》的發表。英國另一現代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對此篇的讚賞使她感到欣慰。
我常與人爭論,是否進行文學創作活動的人,其動機都是名和利。在有些人看來這是確定無疑的,而我對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我認為為名利而進行創作的作家不會寫出如曼小說這樣的佳作。這一點在這個集子中也得到了證實。女作家在日記中寫道,她要生活並且進行文學創作是為了要償還“愛的債”。她之所以要寫《序曲》是因為她對她與愛弟“共同生活過的那些時光負有責任。”(1915年11月日記)。在寫完《在海灣》之後,她激動不已。在給布雷特寫的信中(1921年9月),她說她寫這篇小說是為了讓死去的親人復活。“你們沒有死,我親愛的。一切都在記憶之中。我向你們致敬,我要忘卻我自己,以使你們能夠帶著你們高貴的品德與美麗通過我得到再生。”愛正是這位有世界聲望的女作家的創作原動力。她認為以恨和破壞作為寫作動機是可鄙的。她說:“愛是法力無邊的”(1919年11日8日)。“我再一次地堅信英格蘭,不只是英格蘭,而是整個人類……”(1918年6月11日)在集子中,我們多次讀到她對誕生她的土地紐西蘭的愛以及對生活的愛。她在1918年2月20日給默利的信中說:“……我覺得我對永恆世界——即自然世界——的愛和渴望陡然增長了百萬倍。想起那些在雜草叢中生長的小花、小溪、土地,以及我們能躺在上面仰望天空的地方,啊,我渴望這一切……”在1922年1月14日的日記中她再一次提到她所愛的“永恆的世界”,並說她希望做一個能傳播光明的“太陽的孩子”。越是瀕臨死亡,她對生活的愛變得越熱切。在曼斯菲爾德的作品中,充滿了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描繪。這些細節非但不顯得繁瑣,反倒像嫩葉上的一滴滴朝露,泛著生活的光和美。這是否是一個經歷過戰爭和親人的死亡,而且自己也就要到另一個世界中去的人的特殊的感受?這樣想好象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在1918年7月的日記中她寫道:“就連我現在的健康問題,也是一種收穫,這使生活顯得那么豐富,那么重要,那么令人渴望……”在第二年11月16日的日記中,她進一步明確提出:“……通過生看死,這才是頂重要的。我們通過生命看待死亡就像我們看待盛開的鮮花最終也會凋謝一樣。我們要為花朵的美麗唱讚歌,我們要把它的美麗變為永恆,因為我們知道其中的意義。”“太陽的孩子”不但在傳播著光明,而且也在傳播著愛和美。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該是多么美好。這就是曼斯菲爾德在她的一些作品中要告訴我們的。
與對生活的愛同時燃燒著的是藝術的激情。寫作在曼斯菲爾德的生活中是最為重要的內容,在給布雷特的一封信中她寫道:“這維繫人心的,無法描述的藝術激情,有何可與之相比!還有什麼更令人嚮往呢?對我來說問題不是設法讓火在室內燃燒得更旺,而是得把火壓小點。如果你不儘早來看我,那等待你的將是一小堆灰燼和兩隻交叉擺放在上面的鋼筆。”(1917年10月11日)她的愛心,她把美麗變成永恆的願望,她的將把她自己燒為灰燼的藝術激情,這一切都像是功率很高的發動機推動著重病中的她,寫出一篇又一篇佳作。直到病魔由肺部的“一個黑點”,變成一隻“黑鳥”,又變成只喜歡上了她的“大黑狗”,最後奪走了她的生命。她的生命雖然是短暫的,但是由於她用它來使美麗變為永恆,因此也就獲得了永恆的美麗。她的丈夫、文學評論家J·M·默利稱她筆下的紐西蘭是她創造的“一個永恆的、純真的國度”。當我們讀著關於那個純真的國度的一切的時候,能不想到那個為它而燃成灰燼的生命么?
當然,只有愛和激情還不足以造就一個小說藝術家。使曼斯菲爾德獲得成功的還有她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以及她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讀過她的作品的人都會認為她是個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作家。她反對那種從浪漫的情懷出發,從書本到書本的寫作態度。在集中我們可以看到她主張誠實,反對虛假,我們還可以看到她主張毫無保留,毫無約束地面對現實,反對無視現實的態度。在她的許多作品中我們都會讀到她對社會黑暗面的暴露以及對生活的批判,其中一些篇使我們領受到一種苦澀的味道。在日記中她也發點牢騷,然而我們從未見過她對生活的絕望與詛咒。她痛恨毀壞生活的入,在揭露他們的時候她手下毫不留情。然而,促使她去抨擊強暴,揭露醜惡,描繪不幸的卻是她的愛心。可以說她的作品是現實主義和愛二者結合產生的。在西方有的評論家還認為她在現實主義與熱情之間,在無情與溫情之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她不但具有面對現實的勇氣,而且具有對生活深刻的洞察力。評論家F·布朗認為她具備著“非凡的觀察才能並能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質”。她自己也認為“事物的本質……是最為重要的。”(1921年12月28日致希夫信)。她多次提到她是多么熱衷於觀察,她的日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觀察日記。
除了對生活的觀察,曼斯菲爾德還特別注意對生活的體驗。在1919年12月13日給默利的信中她曾談到蕭伯納的作品是寫給人看的,“而不是與讀者共同深入角色。他從來沒有突破這一點。”在世紀初,英國當時年輕一代的作家確實對像蕭伯納、高爾斯華綏這樣享有世界聲譽的老一輩作家進行過不少批評。主要內容之一是有些老一代的作家更為注意人物之間的外在聯繫,而忽略了內心描繪。如果我們不從總體上去看對文學的貢獻,單就這一點而論,新一代作家們無疑占著優勢。對事物內在聯繫的挖掘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代表著當時文學發展的方向,標誌著小說新的里程,是小說在反映社會,描繪人生方面走向深入的表現。而在這方面曼斯菲爾德有著巨大的貢獻。她善於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印象,傳達感受。她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秘訣在於她常常把自己化為所寫的對象進行體驗。她認為在描寫和再創造某項事物之前首先要力圖變成那件事物。“當我描寫鴨子時,我發誓,我也是一隻白鴨子,長著圓眼睛,在泛著黃沫的池塘里游浮,偶爾向水下自身的倒影飛快地瞥一眼……”(1917年10月11日致布雷特信)。在寫《陌生人》時,她覺得仿佛是她自己在碼頭上站立著而且站了好幾小時,而當她寫《旅程》時,她又變成了“凡尼拉,正摟著天鵝脖雨傘”。難怪她作品中的人和物都那么生動、傳神。
在藝術上,曼斯菲爾德精益求精。讀過她的作品的讀者會感到她的小說有一種特別的韻致,文字在她的筆下也仿佛具有了魔力。除了那附著在她的作品上的聖潔的生命之光,她的文字還要喚起你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她要她的《在海灣》帶點魚腥的味道(1921年8月8日致布雷特信),使《柔弱的心》帶上“柔軟”、“輕巧”,“一切都含苞待放的感覺”,使《土耳其浴》帶有“水淋淋,濕漉漉,像泥一樣軟的感覺”(1921年11月21日日記)。在寫《布里爾小姐》一書時,她不僅對每一句的長短,甚至對每一句的韻律都作了選擇。“我對每一段落的起伏也進行了斟酌。這是為了符合她,在那天,那個特別時刻的她。我寫完之後就朗讀——許多次——就好像一個人在彈奏樂器那樣,盡力使它越來越接近布里爾小姐的表現,直至相符。”她的那些文字不再是一般性的描繪。它們有色,有光,有味道,有韻律,有特有的情致與韻味。遺憾的是這種情致與韻味在譯文中流失得很多,韻律也無法保證。還有人認為她作品的特點在於精確,這也是通過她的辛勤勞動達到的。在寄給丈夫的信中(1920年10月11日)她表示為了一字之差,她寧願將文章重新寫一遍。由此可見她在表達上的“精確”是天才與勤奮相結合的結果。作為一個作家應該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事,並能說出一般入用語言難以表達的話。這兩點曼斯菲爾德都做到了。難怪她的影響經久不衰。她為小說藝術嘔心瀝血,耗盡生機。善於說故事的霍桑寫了一篇《光輝的紅寶石》。其中談到八個尋寶的人。商人尋找大紅寶石是為了賣錢,詩人和科學家是為了揚名,貴族是為了光宗耀祖,小民是為了夜間照明,為尋寶而浪費了一生的時間和生命的人如果得到寶石便想把它與自己一齊埋葬,厭世者尋寶則是想要向世人證明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光明美麗的東西。如果我們把小說藝術比做大紅寶石,把曼斯菲爾德比做第九個尋寶的人,那么她尋寶的目的就是使寶石在人間放出光彩。
然而生活畢竟是生活,生活本身並不因女作家的美貌而改變它的醜陋,也不因女作家的柔腸而改變它的冷漠。從她的日記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對這個美麗多情而又有才華的女作家並不十分寵愛。在集子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在她的作品中讀不到的東西。我們看到她“穿著條髒裙子,指甲縫裡全是黑泥。”為了回倫敦她“化了妝”與一個“小癩蛤蟆”周旋。她拖著病體,忍受著孤獨,熬過了一個個難熬的冬天。在集子中,我們還瞥見了另一中國讀者關心的作家——勞倫斯的生活以及曼斯菲爾德對勞倫斯夫妻的看法。對於性,她顯然不像勞倫斯那么有興趣,她更看重的是精神。集子中還反映了她與另一英國著名女作家——伍爾夫之間的交往。在世紀初的五位英國著名小說家——曼斯菲爾德、喬伊斯、勞倫斯、毛姆、伍爾夫之中,我們能讀到其中三人之間的交往情況,這也是件有意思的事。
日記和書信並非有意識的創作,本無章節可談,更不用說題目。但是為了讀者閱讀方便,我們編選時使每個章節在內容上都有所側重,並儘量使這個集子成為部頭小而內容豐富的選本。就整個集子而論,我們側重於女作家的創作活動,與文人的交往,對文學的見解和她對生活的感受。曼斯菲爾德的書信日記材料很多。我們選擇了C·K·Stead的本子做為基本的依據。參加翻譯的人員有楊陽、印京華、陳曉莉、孫怡青、孫晨、陳家寧。翻譯日記與翻譯作品不同,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有時思維跳躍,難以捕捉。日記中的句子有時只有半句,有時只有一兩個字,前後不接,意思不清。書信中涉及的對文學的見解和評論也十分抽象,用了一些難懂的比喻,有時意思十分朦朧,語言也不像作品中那么規範。美國專家Joe·Ureneck在原文的理解方面給了譯者們許多幫助,在此特別表示感謝。集子中除英語外還出現了德語、法語,有時一個字是英、法一體。對於這些,譯者們都儘量設法搞通意思。集中提到的外國文學著作,我們也要求譯者儘量地找了中譯本,使人物的名字統一起來。至於曼小說的篇名,譯者們也儘量照中譯本譯。但是有的篇目國內譯的題目不統一,與原文也有一定距離,在這種情況下就照原文譯了。除原文中的注釋以外,譯者們也做了不少注釋,但集中出現的人名與地名仍有許多做不出注釋,請讀者原諒。翻譯這本書信日記集,我們做了一定的努力,但錯誤與不周之處是難免的,望讀者給予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