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夏威夷紅蛺蝶翼展4.5-12厘米。是一種美麗的蝴蝶。色彩鮮艷,花紋相當複雜。具有紅色的上翅面,大片的黑色邊緣幾乎占居1/2的翼展。前足相當退化,短小無爪。前翅R脈5條,常共柄。卵呈半圓球形。幼蟲頭上常有突起,體節上有枝刺,腹足趾鉤1至3序中列式。蛹為垂蛹。
兩性異形,雄蝶具閃亮的金屬般的橙褐色光澤。觸角細長,約是前翅長度的三分之一。腹部較短,翅底面褐色,有條紋及成列的眼斑,但眼上無毛,雄性前足跗節上張毛,後翅中室開式。閃蝶閃光的原因是蝴蝶翅膀上密布著含有多種色素顆粒的鱗片,鱗片上微細的色彩脊紋越密,產生的閃光也越強。閃蝶的鱗片在結構上則更為複雜,當光線照射到翅膀上時,會產生折射、反射和繞射等物理現象,在光學作用下產生了彩虹般的絢麗色彩。
棲息環境
棲息於稀樹草原或森林草原、濕地沼澤、潮濕的樹林、庭院、公園。
生活習性
日間活動,飛翔敏捷,幼蟲一般群集生活,寄主主要是蕁麻科植物以及啤酒花,取食各種攀緣植物。若遇到危險,會從體內的腺體發出刺激性氣味,驅走捕食者。蛹的頭部和翅上有各種突起,屬於垂蛹。
成蟲喜歡金合歡樹流動的樹液,發酵水果和鳥糞。也吃常見的乳草,紅三葉,紫菀,苜蓿等。成蟲不好訪花,常以吸食墜落的腐果,糞便等汁液為食。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夏威夷群島(可愛島,歐胡島,莫洛凱島,毛伊島和夏威夷)。
繁殖方式
夏威夷紅蛺蝶和其他鱗翅目昆蟲一樣,也是完全變態。生活史包括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期。它們的卵呈半球形,幼蟲具有明顯的彩色“毛叢”,且通常有一個尾叉,類似眼蝶的幼蟲。
喜歡在寄主卷鬚和靠近寄主的一些細小枯枝或雜物上產卵,形成卵串。在寄主葉片背面、嫩葉和嫩芽等處也見產卵。產卵前,雌成蟲必先接觸寄主葉片進行識別,但接下來的產卵位置可能遠離寄主葉片40厘米以上,每次產 2-20粒卵。在產卵時,雌蝶非常警覺,翅膀不停地張開、合攏,稍受到驚擾立即飛離。
夏威夷紅蛺蝶在白落尾木( Pipturus albidus)植物上產卵,白落尾木在當地被稱為“馬馬基”(mamaki),這種植物是一種天然灌木,有時被夏威夷人用來製作粗糙的“樹皮布”,葉子也用於製作涼茶。年幼的毛蟲通過切割一片葉子,將它自己裹進去,並用絲將自己固定並保護起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毛毛蟲一動不動地沾在樹枝上,等待夜幕降臨。 一旦太陽落山並且森林鳥類已經入睡,毛毛蟲就可以冒險進入樹葉吃飯。 甚至它們的蛹都被偽裝得很好,看起來像一片枯萎的葉子。直到兩個多星期的時間,蛹分裂開來,一隻美麗的蝴蝶就會蛻化出來。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屬於昆蟲類,在夏威夷島分布較廣,數量眾多,不存在生存危機。雖然歷史上夏威夷群島所有主要的島嶼上都有分布,但它已經不再出現在曾經常見的某些地區(例如瓦胡島上的坦塔羅斯),它的數量似乎在下降。 “Pulelehua項目”旨在利用公眾提交的觀測結果,結合科學家對偏遠地區的調查,繪製當前夏威夷紅蛺蝶種群的現狀。 Pulelehua是蝴蝶的夏威夷語。
保護級別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未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保護動物。
未列入《野生動植物種貿易歐盟監管法規》(EU regulation on trading with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