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都,古地名,位於漢水下游入長江處,由於漢水自沔陽(今湖北省仙桃市)以下古稱夏水,故名。夏口在江北,三國吳置夏口督屯於江南,北築城於武漢市黃鵠山上,與夏口隔江相對,今武昌。
[孫權築夏口城] 赤壁之戰後,孫權自建業(今南京市)移治於鄂(今鄂州市),改鄂縣名武昌,設武昌郡。沙羡縣(治金口)境內的江夏山(一名黃鵠山,今蛇山)為拱衛其上游的形勝之地,因此,孫權便於黃武二年(223)派人在山上近江處築城。此城周圍二三里,因隔江面對夏水(漢水)入江口而取名夏口城。城依山負險,居高臨下,孫權多以宗室率軍鎮守,軍事地位十分顯要。此城為武漢市區內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古城。
歷史
在清代末期、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一度是中國內陸最大城市,位居亞洲前列,曾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武漢更是 中華民國的誕生地,著名的武昌起義便發生在這裡。
武漢其行政區劃沿革非常具有歷史特色,可以說是從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的一個縮影。武漢在湖北省位置漢可以看作兩市(漢口、武昌)一縣(漢陽)的合併(故有“武漢三鎮”之說)。其中漢口和武昌從明朝後期起就分別發展成相當規模的城市。在1927年到1949年,這三地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過去的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合併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併先河。因此,武漢可以說是一個直轄市、一個省會城市和一個縣的緊密聯合體。
水資源
武漢淡水資源十分豐富。亞洲第一大河長江及支流漢水在城中交匯。此外武漢城內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個屬於長江水系的淡水湖(如果算上郊區就有一百多個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其中武漢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線全長110多公里,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積的6倍。在武漢城區面積中,水域面積占了約四分之一。
臨邑
行政
夏口原為鎮制,1993年2月,由原夏口鎮、雙豐鄉、園林場三個單位合併而成臨南鎮。
夏口社區是臨南鎮政治經濟文化次中心,駐有工商、地稅等14家上級直屬部門,設有派出所,有蔬菜、糧食、木材3個大市場。
2009年,在山東省“村莊合併社區”建設中,夏口村與各部門、企業黨支部及周圍的牛毛徐、黃瓜劉、岳家3個村,合併成立了夏口社區黨總支,當前社區各項工作開展統一協調、步調一致,街道管理水平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