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於書香門弟。少年在家鄉讀書。後到天津學徒。1936年,在南京讀中學。“七七”事變後,返回故鄉,與幼時同鄉好友、共產黨員陳元龍重逢。受其影響,決心投身抗日。1937年8月,從民國大學畢業的段海州在安平揭桿而起,成立“青年抗日義勇軍”。他和陳元龍棄家投奔段海州。1938年初,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在陳再道率領下開赴河北南部,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段海州部接受一二九師改編,稱青年縱隊。1939年,青年縱隊與一二九師七七一團等合編為新編第四旅。他任七七一團宣傳幹事。同年,經陳元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到連隊任指導員。後被提升為教導員、營長和團作戰股長。1942年4月,日偽軍對冀南軍區四分區路南根據地實施“鐵壁合圍”。中共冀南四地委和冀南四分區決定向東開闢衛河以東臨清、館陶部分轄區至清平縣境,組成衛東縣委。他被任命為七七一團參謀長,率該團一部(稱東進支隊)東渡,他任支隊長。翌年7月,七七一團與分區基幹十一團調防,他改任十一團副團長。在開闢衛東根據地的鬥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從1943年冬至1944年6月,他率領的東進支隊參加了冀魯豫第一軍分區發動的博平戰役和清平十里舖伏擊戰以及解放丘縣等較大的戰役戰鬥,顯示了他優異的指揮才能。1944年6月,東進支隊在柳林地區活動,被日偽軍發現,遂調重兵向柳林地區分進合圍。為掩護大部隊突圍,他帶一個排阻擊敵人。雙方激戰數小時,部隊突圍成功,他卻身負重傷,犧牲於柳林鎮武訓墓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