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藝人介紹,廣西壯族地區的“採茶”由廣東漢族地區傳來,亦有說從江西傳來。“採茶”流傳到壯族地區後,用壯語(或夾雜的壯語)演唱,舞蹈中吸收了師公舞的步伐和動作,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成為壯族民眾非常喜聞樂見的一種歌舞形式。為了區別於漢族’採茶”,壯族人民稱之為“壯採茶”。 ?
“壯採茶”流行於廣西南寧地區及百色地區的一些農村。每逢春節,各村採茶班(採茶藝人自願組合的業餘戲班,農忙時勞動,農閒時演出)互相到鄰村拜年表演。由於經常在廣場演出,民眾稱其為“平地戲”,而將專門在舞台上演出的稱之為“高台戲”。“壯採茶”的演出形式載歌載舞,生動活潑,富於生活氣息。一般由三人表演,一男二女,也有些地方由一男多女表演。男的叫“茶公”,女的叫“茶娘”,均舞花扇和手絹,有些地方女的拿燈籠( 或花籃)和扇子,個別縣還有男的舞錢鞭,女的打酒杯的。演唱時男女以哥妹相稱,內容多是表現勞動和愛情。表演順序各地大同小異,一般開端第一段為“開台茶”(或稱“恭茶”) ,表示恭賀新年。接唱“十二月採茶”,表現一年中開荒、點茶(即播種茶)、摘茶、炒茶、 賣茶等勞動過程。有些地區尚有九龍擺尾、六人斗金花、梳妝茶、花鼓燈、中秋茶、端午茶等歌舞表演。此外還有一些能單獨演出的生活小戲,如《賣雞》、《撐船》、《打鐵歌》等 ,都很幽默風趣。用二胡、笛子等樂器伴奏,打擊樂占相當重要的位置。?
“壯採茶”的身段樸實健康,動作優美活潑,扇花豐富多樣,舞步靈巧輕盈。它的主要動律是以腰帶動頭、肩、胯部的反覆扭動。扇花部分除繞扇與漢族採茶舞的扇花相同之外,還有點扇(拇、中、食三指握扇,以手腕帶動將扇頭向下點出)、翻扇(三指握扇,扇口向下,然後翻起成扇口向上)。主要步伐有後踏步(一腳自然向旁抬起後,重踏於另一腳的後面成丁字步)、跳點步(一腿作重心,另一腳旁靠點地,主力腿每拍小跳一次,動力腿隨之稍稍抬起後又收回旁點地)、前踹後抬步(主力腿每拍小跳一次,第一拍動力腿向前踹出,扇往後壓,手往前伸,第二拍動力腿向後抬起,肩前送,手後甩)等。?
“壯採茶”的風格別致,其動律和步伐已成為壯族舞蹈的代表性語彙,被廣大專業和業餘舞蹈工作者在新的創作中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