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作區田

壟作區田

壟作區田是指在緩坡地或旱塬地,在沿等高線翻耕時,加深加寬溝壟,並橫向修築土檔,使田塊形成小區,就建成了壟作區田,壟作區田可以增加攔蓄雨水能力。梯田堰埂不僅要拍緊打實,而且要種草固堰,防止堰堤垮榻。梯田平整後,如耕層生土過多,可結合深耕增施有機肥,以加速土壤熬化提高地力。

簡介

把坡耕地做成若干帶狀低畦格田或方形深穴的小區,進行水土保持和抗旱種植的耕作方法 。

發展史

此法最早見於西漢《方勝之書》,以後各代農書多有論述,以明清時期較盛 。

原理

其原理是在坡地上犁成水平溝壟,作物種在壟的半坡上,在溝內每隔一定距離修一小土擋,以蓄水保肥並防止發生橫向徑流 。

方法

具體做法是:在坡地下部沿等高線開犁,向下翻土;將肥料和種子均勻地播在壟的上半坡上,然後回犁蓋土,覆蓋種子;隨後空一犁,再耕一型,繼續按上法進行,空犁之處形成壟,犁過之處形成溝。最後,在各條溝中,每隔1~2m修築低於壟的小土擋,形成整作區田。溝壟的深淺和距離,依據作物種類和坡地的坡度而定,一般玉米、高梁、馬鈴薯等作物的壟高15cm,壟的間距60-70cm,穀子、小麥等作物的壟間距應適當縮小 。

作用

壟作區田的水土保持和增產作用明顯。據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保站資料。在同樣降雨條件下,壟作區田較傳統平作耕作法減少徑流量和土壤沖刷量分別為77%和88%,穀子和馬鈴薯分別增產77%和3%-21% 。

不足及改善措施

壟作區田由於不便進行耙糖保墒,苗期表土蒸發量較大。一般只適應於20度以下的坡地和年降雨量在300mm以上的地區。在推行壟作區田時。應特別注意保墒工作,播種後應及時進行打上塊、鎮壓等,以利於出苗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