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國·墨寶園位於吉林省通榆縣開通鎮境內,2011年9月3日正式開園,占地6萬平方米。作為通榆文化事業建設重點工程的“墨寶園”,薈萃國內外當代名家書法作品、碑刻和園林建築藝術,集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於一體,充分展現通榆地域文化和生態旅遊文化特色,融入諸多文化、生態、建築元素,是具有實用價值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園內布局
“墨寶園”占地近6萬平方米,建築布局以“中國向海”四字組成一枚方形的大地印章。在空中鳥瞰,整個園區與國家A級濕地——向海的自然風光和諧交融,建築風格在我國園林建設方面獨樹一幟。“中國向海”四字每一字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矩形園區,分別具有不同的主題內涵,墨寶園也因此分為“中”、“國”、“向”、“海”四個園。
“中”系北大文化書法園,即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生班書法家的作品碑林,第一期收入兩屆作品,以後按屆陸續入園;“國”系主席園,即國內外書協主席的作品碑林,包括部分外國書協主席,港、澳、台地區書協主席及代表書法家作品等;“向”系德政園,即通榆自1958年建縣以來歷任主要領導書法作品和通榆籍或在通榆工作過的副廳級以上領導書法作品;“海”系狀元園,也是勵志園,收錄通榆歷屆高考狀元的書法作品碑林和人生格言等。此外,在園內其他重要路線上,還分布著600多名中國書協理事和各專業委員會委員書寫的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作品碑刻。
文化底蘊
墨寶園位於吉林省西部的通榆縣,科爾沁草原東陲,是一座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有先人繁衍生息,182處珍貴的文物遺址充分展示了通榆從新石器時期至元明清時期文化的繁榮與延續。20世紀初,木板年畫、民間剪紙等工藝大量傳入通榆並得到豐富與發展。1991年通榆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通榆現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項目15項,其中11項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項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方戲、文學創作、攝影、書法等文化藝術形式聲名遠播。
專題片《家在向海》1992年被時任共和國總理李鵬帶到世界環發首腦會議上,在向海拍攝的電視劇《永遠的田野》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數字電影《向海的故事》和鄉村題材電視劇《我的土地我的家》均在央視備播。隨著一系列影視劇在向海拍攝播映,通榆及向海的知名度一再攀升。以此為契機,通榆縣連續舉辦了六屆以“中國向海”為品牌的生態旅遊節。與此同時,系列文化旅遊活動如“包拉溫都杏花節”、“向海大雁放飛節”隨之興起。近年來,通榆縣以實施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為目標,傾力文化惠民工程,讓百姓共享文化碩果,實現文化發展城鄉全覆蓋,形成了以城市各協會為中心、以鄉鎮文化中心站為樞紐、以村級文化大院為基礎、以文化專業戶為補充的多層次、多體制的民眾文化網路。獨具韻味的草原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旅遊文化為通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堅實豐厚的文化基礎,特色鮮明的塞外書法文化名城正在崛起。
園區規劃
未來五年,通榆將以“墨寶園”書法主題園林為中心,通過規劃引領、政策支持、產業聚集、項目帶動、旅遊拉動、活動造勢等途徑,積極構建以“墨寶園”書法主題文化園林為中心的通榆文化產業發展大格局。
加強文化產品開發,以墨寶園為龍頭,結合墨寶園系列圖書、拓片和文房四寶等文化藝術品開發與生產,全力打造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做強文化品牌;拓展民俗民族文化,建設民俗文化園,發揮其在傳承文化、帶動就業、激活旅遊、拉動經濟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加強文化與旅遊的深度結合,藉助向海旅遊節、包拉溫都杏花節等系列活動,發展特色旅遊餐飲業,著力提升地域文化和飲食文化對旅遊產業發展的支撐力;精心策劃引進重大文化項目,堅持高標準建設和引進一批文化產業骨幹企業,積極培植和鼓勵本土文化企業發展。
品牌項目
旗下當前重點項目之一墨寶園名家藝術品雲商城,是在中國網站上運營的第一個藝術品專業市場平台,由吉林省墨寶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從根本打破了藝術品的傳統交易範圍窄的局限性,通達全球,讓藝術品順暢進入千家萬戶!隨時隨地、一手淘盡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