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圖拉哨所

塞圖拉哨所

賽圖拉哨所距皮山縣城424公里、距賽圖拉鎮15公里、海拔3800米。原本是絲綢之路的南方交通線,可由此前往印度,是英國殖民者十分渴望的戰略要地,占據此地可窺視南疆內地。賽圖拉是古老的商貿通道,是通往印度拉達克首府列城的古絲綢之路上最後一個居民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賽圖拉哨卡的最早歷史要追溯到1877年,左宗棠收復南疆後,一百多清軍敢死隊員騎著駱駝、馬匹,帶著糧草,歷盡艱難,跋涉一月,艱難來到了如今的賽圖拉,並迅速與當時民眾聯手,拉土運石,建立了軍事哨卡。從此, 這裡成了當時政府最高海拔駐兵點,是中國最西邊境的防禦大本營,承擔著西部邊關八百多公里的喀喇崑崙山的守防任務,由此清朝政府就在賽圖拉、克里陽卡和麻扎達拉設卡。

1928年賽圖拉設治局,成立邊卡隊,人數增至100人,並巡邏到康西瓦以遠。在卡拉(胡魯木山口)修築堡壘。1933~1937年,守卡兵力增至200人。1937年10月至1942年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邊卡部隊是1個團,轄3個騎兵連。賽圖拉卡、康西瓦卡、蘇蓋提卡、哈拉賽卡各有1個排(30~40人)設防並沿邊巡邏,以上各卡一直延續到解放前,負責800裡邊防。在明立克下、阿吉欄乾、阿克賽欽、林濟塘設有隱蔽糧草站。據說,民國時期哨所取暖用的是牛糞火,那有什麼火爐子,哨所只有一個煤油燈,沒有電,吃的最好的只能是玉米面糊糊,有時連這也吃不上。天冷時,哨所官兵都緊緊擠在一起,互相用身體取暖,天天盼著來個人,但天天看到的是雪山。

賽圖拉哨所是個通稱,其實是南北哨卡的大本營,主要提供後勤支持,它包括了下屬多個哨卡,如黑黑孜江乾、三十里營房、康西瓦等分卡。從南到北,哨兵要想巡防一遍,至少需要3個月以上的時間。新疆建設兵團的史料說:“1950年3月,第二軍第四師第十一團一部進駐通往印度、巴基斯坦之要地巴扎大拉,第五師第十五團一部進駐通往印度之要地賽圖拉”。

解放後,根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情況,原來哨所重新設定,部分哨所被廢棄,同時設定了神仙灣哨所(1958年)等哨所,神仙灣哨所海拔高度為5380米,年平均氣溫低於零度,晝夜最大溫差30多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一年裡17米/秒以上大風天占了一半,空氣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線強度卻高出50%。這裡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被醫學專家稱為“生命禁區”。國軍時期,這裡哨兵換防周期是一年,官兵巡視邊界需要半年時間,基本上就是巡防半年,在哨所呆半年,然後就下山回到葉城休整。新中國成立後,換防周期大大縮短。哨所到內地之間,需要翻越三座高大的常年雪山

歷史傳奇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師第十五團特務連進駐賽圖拉哨所,沒想這裡竟然還駐守著一個班國軍士兵。4年沒見到人的國軍士兵看到解放軍第一句話就是:“哎呀 可算有人來換防了”看著解放軍軍士兵的軍裝“唉,怎么又換裝了啊”。看著一身破爛的國軍,解放軍戰士流下了眼淚。其實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傳奇。

賽圖拉哨所遺址

塞圖拉哨所 塞圖拉哨所

建國後,人民軍隊根據交通事業發展情況,重新設定哨所,原來的賽圖拉哨所廢棄,南疆軍區前指和和田軍分區前方指揮部共同所立賽圖拉哨所遺址,距三十里營房十五公里。原為左宗棠設定,曾被國軍利用。賽圖拉哨所及附屬哨卡附近,埋葬了無數邊防官兵,其中,賽圖拉哨所遺址外約 100米處,就有大小不等的墳堆無數,其中近30個墳堆較為明顯。解放後,賽圖拉哨所對面,曾有國軍冰凍木乃伊被解放軍官兵發現,面部被鳥類啄食成洞,解放軍官兵渡過河流,給這位國軍兄弟予以妥善安葬。

賽圖拉哨所遺址是個四合院建築,東南北三方都是大河灘。哨所所在的平台高出河灘足有十米多,南面是大山流下的小河,營房不遠處有個高高的哨樓,呈典型的六角形,約有六七平方米,地理位置十分險要,哨所建築牆壁上密布槍眼(射擊孔),哨所院子有足球場大,地上殘留著許多馬樁頭,那是當年邊關軍人用來拴住哨所巡邏的軍馬和駱駝的。

塞圖拉哨所 塞圖拉哨所

賽圖拉古墓

賽圖拉是維吾爾語,意思是殉道者,因附近平坦山頂有一座古墓,據說這位殉道者是唐代玄奘到印度取經的陪伴者,苦行僧,是一位殉道的宗教人士,賽圖拉地名由此而來。2010年皮山縣改組、成立了賽圖拉鎮。

東北抗日義勇軍

“9·18”事變後,東北地區廣大愛國軍民奮起反抗日軍侵華,但因缺少後勤補給及其他原因遭遇損失難以堅持,根據國民政府指示,被迫從蘇聯境內穿越,經過長期長途跋涉,從大東北到達祖國的大西北,期間損失慘重,撤退時,義勇軍及家屬共有四萬多人,但到達新疆時,官兵及家屬不足二萬人。由於食物不足期間發生“易食”現象,其中大部分犧牲在距離新疆國門不足200公里的最後一段路程。

入境後,新疆地方政府和人民熱烈歡迎義勇軍將士,將士被熱烈歡迎的新疆民眾緊緊圍住,行軍速度大大減慢,據說日行二三里,一些新疆人民民眾更是為此不計成本傾家蕩產。如錫伯族根據清政府指示由大東北遷徙新疆守邊,乾隆皇帝原本答應他們70年後到瀋陽生活,但清王朝滅亡了20年,這些錫伯族也沒有遷徙瀋陽,有朝一日見到來自家鄉的親人,無不熱淚盈眶,錫伯族民眾緊緊抱著義勇軍將士官兵,淚流滿面不肯撒手。

義勇軍到達新疆後,高級將領希望借道回到抗日前線,新疆地方政府希望留在本地,而經歷重重磨難的部分軍官和士兵擔心國民政府歧視等,於是就留在新疆,被新疆地方政府改編為9個騎兵團和炮兵大隊、戰車大隊、工兵隊、通信隊、教導團,分別駐守南、北、東疆廣大地區;另外以東北抗日義勇軍為骨幹,組建了喀什、和田、阿勒泰、塔城4個邊卡大隊。此後,以東北抗日義勇軍進疆和整編為標誌,新疆開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強大威懾力的現代化軍隊,新疆的邊防事業也進入了一個“守邊固防”的新時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