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玉龍縣塔城鄉,地處塔城鄉邊,村委會設在鄉政府所在地,到鄉政府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149公里。轄上亨土、老村、務魯、半學落、山青古、下爬、塔城、委託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20戶,有鄉村人口2625人,其中農業人口2625人,勞動力177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70人 。
有耕地面積5598畝,人均耕地2.2畝,林地64,562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57.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8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烤菸、芸豆,飼養家畜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598畝(其中:水田1546畝,旱地4052畝),人均耕地2.2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芸豆、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3023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畝,主要種植核桃、青梅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994畝;草地1500畝;荒山荒地1700畝;其他面積39862。 有大理石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154戶通自來水,有193戶飲用井水,有21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4.68%)。有620戶通電,有9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7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5.3%和92.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4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0戶(分別占總數的71%和48.4%)。
村委會到鄉政府道路為柏油路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9輛,農用運輸車46輛,拖拉機288輛,機車10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204畝,有效灌溉率為39.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2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7戶;建有小水窖16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4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4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20戶,共鄉村人口2625人,其中男性1344人,女性1281人。其中農業人口2625人,勞動力1773人。該村以納西、傈僳族為主,其中納西族1732人,傈僳族254人,其他民族608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96人,參合率99%;享受低保8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委會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2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5人,該村8個自然村平均距離鄉衛生院6.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98戶,占農戶總數的30%。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57.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86.04萬元,占總收入的79.96%;畜牧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66%(其中,年內出欄肉3100 頭,牛60頭,肉羊400頭,家禽5000隻);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9.9萬元,占總收入的1.15%;第二、三產業收入35.04萬元,占總收入的4.08%;工資性收入27萬元,占總收入的3.15%。農民人均純收入228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烤菸、芸豆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1人(占勞動力的7%),在省內務工177人,到省外務工4人。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為塔城國小和塔城完小,建有中學1所。塔城國小校舍建築面積570平方米,擁有教師3名;塔城完小校舍建築面積2462.5平方米,擁有教師15人。塔城中學校舍面積6756平方米,擁有教師28名。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0人,其中小學生312人,中學生98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各,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5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收支情況;優撫和救災救濟款物發放情況;上級黨委、政府的有關政策、規定情況;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2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598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14200個(人均8個)。有固定資產111.73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4.4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財務。
人文地理
歷史上,塔城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和重鎮之一。茶馬古道既是一條經濟走廊,又是一條文化走廊。它不僅促成了西南邊疆的繁榮,它還在增進藏、納、漢、白等民族間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促進民族的團結進步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塔城多姿多彩、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多個民族共融、多元文化和諧發展的地方,是麗江著名的“ 東巴聖地”和“歌舞之鄉”。
新農村建設
2006年在縣委、政府聯繫掛鈎領導及單位的指導幫助下,鄉黨委、政府加強組織領導,狠抓各項工作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老村一組面貌煥然一新。一是投入資金2.85萬元,修建了3200平方米的衛生村道。二是投入資金8.1萬元,實施人畜飲水工程,鋪設了4320米鋼管。三是投入資金0.2萬元,修建了田間三面光170米。四是投入資金0.25萬元,擴建了垃圾處理場。五是投入資金0.2萬元,改造了一個公共廁所。六是投入資金0.5萬元,對村民進行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投入資金1.5萬元,重點扶持了鄉政府所在地老村的兩個種牛養殖戶、三個大棚蔬菜種植戶。七是投入資金1.4萬元,成立了老村勒巴舞業餘藝術表演隊,為其配置必要的服裝、道具。總之,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試點村的老村一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全面加強,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切實改善,烤菸、畜牧等主要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種養水平進一步提高,培育了大棚蔬菜等新興產業,實現了年初確定的目標,為今後建設文化繁榮村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