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諧藝術之鄉簡介
拉孜縣被譽為“堆諧”藝術之鄉,農牧民“只要有腳就能跳舞,只要有嘴就能唱歌,只要有手就能彈六弦琴”,他們身著黑白相間的藏袍,手中的六弦琴悅耳動聽,腳下的“踢踏”聲與琴聲互相呼應。 “堆諧” “堆”在藏語裡是“上”的意思,“諧”意為歌舞,‘堆諧’即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歌舞,是以扎木念琴(六弦琴)為伴奏,進行說唱和踢踏的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
舞技爭奇,服裝鬥妍,雅江岸邊,充滿歡聲笑語,宗山腳下,一派歌舞昇平。白天,舞林高手一較高下,男舞雄渾灑脫,女舞柔媚委婉,慢板舒緩平和,快步颯沓迅疾,舞到高潮,氣為之窒,全場觀眾失色驚呼,繼而是驚天動地的掌聲,確有“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之感。
入暮,男女老少一同狂歡,篝火熊熊,人流熙熙,踏足為節,挽臂起舞,人群中,有年高德劭的長者,有稚氣未脫的少年,有身強力健的小伙,有笑靨如花的普慕,當多吉縣長、次歐主任,將悄悄來觀察社情民意的顧耀明書記拉進舞圈,全場的氣氛達到了沸點,無論年齡、無論民族、無論身份、無論貧富,歡聚一堂、其樂融融,此情此景,是文化節口號“弘揚堆諧文化,建設和諧拉孜”的最佳詮釋。
高地為堆,歌舞為諧,堆諧意即高地的歌舞,表演時頓地為節,踏步為舞,且彈且唱,載歌載舞,遠紹漢唐踏歌,旁通歐美踢踏,蔚為中華民間藝術奇葩。拉孜是堆諧之鄉,民眾人人喜愛、個個擅長,田間地頭、片刻閒暇,幾個夥伴相聚,一枝扎念琴在手,六弦翻飛、琴聲悠越,跺點騰越、舞步激昂,便是一場令人嗟嘆的演出。
“堆諧王子”大索朗
“現在,‘堆諧’登上了民族藝術的大雅之堂,在全國有了名聲,喜歡的人也越來越多。”談起“堆諧”藝術這些年的發展,45歲的大索朗頗有感慨。他自幼愛好跳舞,十二三歲就跟村里人學習“堆諧”,熟練掌握了“恰普袖”(行禮)、“定雜”(用腳後跟踏地)、“甲西屯覺”(後退前落步)等一些極具技巧性的動作。16歲時,他已熟練掌握“堆諧”的彈、跳、唱整套動作。
1982年起,大索朗開始在藏曆年、望果節等節日裡給村民們表演“堆諧”,多年來演遍了曲瑪鄉的村村寨寨,也見證了“堆諧”藝術的發展。2005年,聽說要組建農民藝術團的訊息後,39歲的大索朗積極報名參加,年齡偏大的他以激情演出感染了所有人,成為藝術團的一名農民演員。
藝術團編導扎西旺拉從數百曲經典拉孜“堆諧”中汲取精華、配以詞曲,重新調整舞蹈隊形,編排出了農民藝術團的王牌節目《飛弦踏春》。該節目被2006年度西藏自治區春節和藏曆年晚會劇組選中,第一次登台亮相就引起轟動,成為自治區春節、藏曆年晚會的一大新亮點。
他們身著黑白相間的藏袍,手中的六弦琴悅耳動聽,腳下的“踢踏”聲與琴聲互相呼應。在他們動情的表演中,舞台幻化成草原,幕布映出高原的藍天。一曲跳完,觀眾們紛紛叫好,全場掌聲雷動。
這是“堆諧王子”大索朗和西藏拉孜縣農民藝術團演員,在大型歌舞《西藏印象——幸福在路上》里跳“堆諧”的一個場景。“堆”在藏語裡是“上”的意思,“諧”意為歌舞,‘堆諧’即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歌舞,是以扎木念琴(六弦琴)為伴奏,進行說唱和踢踏的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
拉孜縣被譽為“堆諧”藝術之鄉,農牧民“只要有腳就能跳舞,只要有嘴就能唱歌,只要有手就能彈六弦琴”。在2005年以前,大索朗只是拉孜縣曲瑪鄉藏洛村一名愛好“堆諧”的代課老師。現在,大索朗和拉孜縣農民藝術團的藝人已經把“堆諧”跳入中國民族藝術殿堂,還將這種原生態的藏族民間傳統歌舞帶到北京和沿海各地,他自己也被人尊稱為“堆諧王子”。
歷史沿革
只要有腳就能跳舞,只要有嘴就能唱歌,只要有手就能彈六弦琴。在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定日、拉孜、薩迦縣和阿里 地區一帶,流行著一種集歌、舞、樂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叫做“堆諧”。
千百年來,“堆諧”只為當地人自娛自樂,在2007年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曲《飛弦踏春》使拉孜“堆諧”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廣受歡迎,從此風格豪放粗曠的“堆諧”也走出了雪域高原的荒野鄉村,走向世界。
千年“堆諧”這種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歷經千年而不衰,從民間歌舞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鮮為人知到走向世界,從民眾自娛自樂的生活方式到增收致富的“金鑰匙”,“堆諧”的變遷記,反映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獨具魅力的西藏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已成為西藏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強大支撐,成為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從民間歌舞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堆諧”是在日喀則 地區廣為流行的一種具有後藏特色的集歌、舞、樂為一體的民間舞蹈,在拉孜縣尤為流行。“堆”藏語意為上,“諧”意為歌舞。“堆諧”一般指雅江上游的歌舞,主要表現形式是邊彈六弦琴邊唱和跳,情緒歡快,動作靈巧,自娛性很強。表演人數多則千人,少則幾十人。“演員越多,效果越好。”其主要表現形式是邊彈六弦琴邊唱邊跳,情緒歡快,動作靈巧,自娛性很強,是歌、舞、樂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藝術。
“堆諧”是從自娛性的民間圈舞“果諧”演變過來的,其曲調優美,旋律悠揚,快板和慢板節奏變化很大,每個曲調都配有固定的歌詞。拉孜和薩迦、定日、昂仁等地的“堆諧”風格、韻味比較接近,因此,稱這一地區的“堆諧”為拉孜“堆諧”。拉孜“堆諧”在本地流傳廣泛,民眾基礎深厚。千百年來,拉孜縣獨特的地理位置,較豐富的民間歌舞,為“堆諧”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拉孜縣也因此享有“堆諧”故鄉的美譽,其擁有近千年的歷史。
作為農牧民民眾在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民間歌舞,“堆諧”以其歡快、淳樸、粗曠、熱烈等顯著特點,歷經千年而不衰,一直被雪域高原兒女世代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