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復興

城市復興

即“城市復興”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有其歷史根源:雖然西歐各國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歷史的背景條件不同,遇到的問題也有所不同,但西方現代城市發展的基本趨勢應該說是一致的。 如果按照城市更新及相關理論發展的脈絡來進行分析,可以看到,戰後西方城市特別是內城和舊城更新的理論和實踐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基本上是沿著清除貧民窟-鄰里重建-社區更新的脈絡發展,指導舊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從主張目標單一、內容狹窄的大規模改造逐漸轉變為主張目標廣泛,內容豐富,更有人文關懷的城市更新理論。

理論提出

按照有關城市更新的理論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可以看到如下的情況,

●從形體規劃出發的城市改造思想

西方國家城市更新運動,在一開始受到以物質規劃為核心的近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思想的深刻影響,這些規劃思想的本質是把城市看作一個相對靜止的事物,希望通過對物質環境的設計解決城市中的所有問題。大規模推倒重建實際就是這些思想的直接後果。

●對大規模城市改造反思

清理貧民窟和隨之而來的大規模城市建設以及對城市中心土地的強化利用,曾經一度帶來城市中心區的繁榮,但很快就帶來了大量的城市問題,加劇了城市向郊區分散的傾向,可以說大規模城市改造並不成功,卻給城市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復興思想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最初來自於那些致力於環境和資源保護的社會經濟學家,是戰後經濟高速發展和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蕭條導致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等問題引發的對城市發展模式的世界範圍的反思的結果,其中也包含了上述對大規模城市改造所進行的反思。

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潮的影響下,西歐國家城市更新的理論與實踐有了進一步發展,進而逐漸形成了城市復興的理論思潮與實踐。它一方面體現的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城市復興的目標更為廣泛,內容更為豐富;另一方面是繼續趨向於謀求更多的政府、社區、個人和開發商、專業技術人員、社會經濟學者的多邊合作。

1996年6月,聯合國在伊斯坦堡召開“人居二”會議。會議確立了21世紀人類奮鬥的兩個主題:“人人有適當的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續的人類住區發展”,這實際上也明確地指出了城市復興發展方向。

在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英國,這個世界上首個工業化的國家,在二戰後的工業生產競爭中未能獲得新的成功、重溫過去的輝煌,與此相反,它卻首先體會到了前面提到的城市變革兩種趨勢的影響,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許多有關城市、關於衰退及結構重組的理論、政策和實踐最早出現在這裡。

現代英國的城市政策,一般認為起始於1968年。當初面臨著社會矛盾和動盪的工黨政府,採用“城市計畫”來應對在許多城鎮中出現的嚴重社會問題,它們需要提供特別的幫助來滿足社會需求,並充分地提高服務水平。

因此,社會功能的改善就成了需要確定的問題之一;也正是在這裡,通過對城市理論的探討,城市政策的修訂和城市建設的實踐,首先於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的《英國大都市計畫》提出了“城市復興”的概念,以回應上述複雜的問題。

理論辨析

城市的未來就是地球的未來。21世紀被稱為城市世紀,它將證明且被證明著:人類注定是一種城市化的生物。城市從來就沒有停止變化,城市從來就不是靜止的,這種變化也永遠不會完結,這種動態的過程將永遠根據新的情況進行調整與被調整。

在二戰的重建階段之後,當時的西歐國家經歷了一段長時間平穩高速的經濟成長期,社會呈現出了一派富足祥和的氣氛。作為這個社會的成員,民眾可以負擔得起更好的居所,消費品的種類和數量都急劇增加,對於高稅收的政府來說,公共服務和福利都得到了可觀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口投身於製造業和日益拓展的服務業,這種美好時光一直持續到1973年阿以戰爭爆發和石油危機的出現。

在這一時期,因失業和經濟競爭而引起的產業生產利潤降低及社會成本增加,給西歐部分已開發國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政壓力,導致公共開支和服務支出的削減。不斷擴大的城市貧困和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變更,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與此同時,許多城市的原有基礎設施,特別是那些在十八或十九世紀末迅速擴展的工業城市,變得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需要重新進行整合,但它們往往面臨的是高額的投入成本。這些城市面臨的其它社會問題也變得愈加明顯: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社會從未如此關注過經濟競爭和城市化所帶來的越來越高的環境成本,以及對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需求。

上述這些情況表明,上個世紀後期,西歐的許多城市經歷著現代史中最為急速的變革。這種變革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由於城市經濟結構的重組,使得城市作為製造業中心的作用基本被終結,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成為第三產業的基地和消費的場所。

●第二是逆中心化或郊區化的趨勢,這種變化使得城市的許多功能從城市中心或內城向城市群轉移。 轉

這兩種變化,直接導致了許多西歐城市中出現了大量建築和土地被閒置,環境品質下降,大量失業勞動力的增加和隨之而來的各種城市問題。這種衰退,在那些傳統工業城鎮、城市甚至區域表現得尤其明顯,特別是那些傳統上以化工、紡織、鋼鐵製造、重工業、造船、港口、鐵路運輸和採礦業為支柱產業的地區。

面臨衰退的這部分歐洲城市在承受著複雜的經濟、社會、物質環境、生態環境和財政問題壓力下,在處理過去遺留下來的夕陽產業的同時,還不得不為投資和經濟的增長進行新一輪的競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