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填空”是一個行業上的術語,指在已建基地上狹小的空間內發展起來的項目。近年來,位於狹窄的廢棄場地、險峻山坡甚至小巷中的住宅設計案例與日俱增,建造水平史無前例。
在這種有限場地的客觀條件下,建築師的創意令人嘆為觀止,他們極盡所能地提供了最基本的舒適狀態——空間感、自然光、良好通風等。而書中所展示的這39個住宅設計也同樣以智慧、感性和新意巧妙地回應了場地條件的挑戰。
作者簡介
亞當·莫恩蒙特是自由撰稿人和編輯。他是《世界建築》的原副主編,並定期為《時代》、《大設計》《 康泰納仕旅行者》等雜誌撰稿。他的著作包括《建築前沿——波紋鐵》(2007年)和《擴展》(LK出版社,2007年)。
安娜貝爾·拜爾斯是作家和城市設計顧問。她是倫敦建築與城市環境委員會(CABE)的前負責人,曾擔任華盛頓世界銀行的《城市時代》雜誌副主編。
圖書目錄
1 聯排住宅
站台街302號住宅 | 澳大利亞,墨爾本|格雷姆·耿氏建築師事務所
AAG住宅 | 西班牙阿爾維克塞奇 | 曼努埃爾·西爾達·佩雷斯/MCP建築事務所和胡里奧·維拉·連特
桑切斯·麥迪納住宅 | 西班牙,托萊多 |曼努埃爾·德·拉·卡薩斯
維希家庭住宅 |法國,維希 | 雷米·拉波特
格林堡住宅 |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 | 克里斯托夫:菲希歐建築事務所
金磚住宅| 奧地利,格拉茨 | INNOCAD建築師事務所
德雷爾住宅 | 奧地利,巴登 | BKK-3建築師事務所
聯排住宅 | 德國,蒂賓根 | 科瑞奇合伙人事務所
樓梯住宅 | 西班牙,巴塞隆納 | exe建築事務所
2 街角與排房盡端的住宅
福克斯住宅 | 英國,倫敦 | 貝雷建築師事務所
杜昂住宅 | 法國,里昂 | 菲力浦·維利安
獨窗住宅 |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威尼斯海灘 | 都蘭與里奇蒙建築師事務所
天跡住宅 | 日本,東京,久原 | 竹山聖建築師事務所+AMORPHE
城市填空住宅01號 | 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 |約翰森與舒馬林建築師事務所
3 獨立住宅
比伊松大街24號住宅 | 法國,巴黎,聖路易斯 | 克里斯汀·波特傑瑟
磚宅 | 愛爾蘭,都柏林,彌爾頓 | FKL建築師事務所
布魯克斯街住宅 |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 詹姆斯·拉塞爾建築師事務所
美景街住宅 |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 戴維·內曼建築師事務所
列日附近的家庭住宅 | 比利時,艾米堡 | 馬克·岡德爾建築工作室
芬內爾住宅 |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 | 羅伯特·哈維·奧赫茲
HP住宅 | 日本,東京 | 米田明建築師事務所和池田昌弘建築師事務所
歐幾里得街住宅 |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 萊維特與古德曼建築師事務所
愛之巢 | 日本,橫濱 | 保坂武石建築師事務所
羅沃蘭住宅 |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 | 拜倫·穆頓/畫報設計工作室
楔形住宅 | 日本,東京 | 遠藤正明+池田昌弘/EDH設計工作室 + mias
老住宅 | 澳大利亞,墨爾本 | 傑克遜·克萊門茨· 巴羅斯建築師事務所
板條住宅 |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威尼斯海灘 | 戴維·赫茲
工作居住兩用住宅 | 荷蘭,格羅寧根 | DAAD建築師事務所/德萊烏+范·贊滕
垂直住宅|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威尼斯海灘 | 洛肯·歐赫里奇建築師事務所
王子妃大道15½ 號住宅 | 英國,倫敦 | 帕克斯頓·洛克建築師事務所
4 地下與半地下住宅
幸運水滴住宅 | 日本,東京 | 山下保博(Tekuto工作室)和池田昌弘(池田昌弘建築師事務所)
米凱利斯住宅 | 英國,倫敦 |米凱利斯·博伊德建築師事務所
蒙馬特住宅 | 法國,巴黎 | 安養寺朋子+揚尼克·伯特多
下沉住宅 | 英國,倫敦 | 阿德迦耶建築師事務所
5 傾斜基地上的住宅
山坡住宅 |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海崖 | 約翰斯頓/馬克·李建築師事務所
屋頂住宅 S | 日本,神戶 | 遠藤秀平建築研究所
船形住宅 | 日本,西宮 | 宮本佳明建築師事務所
欣維爾家庭住宅| 瑞士,欣維爾 | 貝亞特·羅滕建築師事務所
起居室住宅 | 德國,格爾恩豪森 | 塞弗特/史塔克曼建築師事務所
序言
這本書曾有一個暫定書名叫做《奇特的建造足跡》(Curious Footprints),認可並介紹了那些越來越多的精彩而不尋常的當代城市住宅案例。近些年來,位於狹窄的廢棄場地、險峻山坡甚至小巷中的住宅設計案例在全球的建築設計與時尚生活類雜誌中與日俱增。對於一部分開發商和城市居民來說,這種在其貌不揚的地方給形態尷尬的地段帶來生機的行為近乎是一種榮譽。雖說後來本書的書名有所改動,但正如本書中即將討論的40個創新城市住宅所展示的,上述現象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
最終確定的書名《城市填空:創意住宅設計》(Infill: New Houses for Urban Sites,以下簡稱《城市填空》)中,“填空”是一個行業上的術語,指在已建基地上狹小的空間內發展起來的項目。在空間受到限制的西方城市中,填空建造的水平是史無前例的,任何空隙都會被填充。巴掌大的地塊也會很搶手。日本橫濱的“愛之巢”(參見第138頁)是書中收錄的面積最小的住宅,僅24平方米。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是對美國、西歐、日本等地政府關於城市土地再利用政策的一種回應,這些政策都支持在城市邊緣的一些未開發土地上進行建造。而其他的影響因素則包括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際義務對於建造新住宅的材料、技術及選址、生活方式的影響;另外,家庭規模的減小及老齡化趨勢意味著城市中心及周邊對於小戶型住宅的極大需求。另一個壓力則是:受到工作機會、基礎設施及娛樂環境等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城市中心區。例如,1990—2000年,紐約的人口增加了9.4%,約685 714人。考慮到城市的地理限制因素,不難想像因為人口增加而導致的城市填空現象將急劇增加。
當然,這種找尋城市空隙進行建造的行為不是最近才有的。它一直都是城市生理機能進化的一部分。而現在寫這本書是因為這種現象在增加,而且由此而生的建築設計也越來越令人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