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溫·約翰尼斯·歐根·隆美爾

埃爾溫·約翰尼斯·歐根·隆美爾

埃爾溫·約翰尼斯·歐根·隆美爾,男,生於1891年11月15日,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享有“沙漠之狐”的稱號。

基本信息

簡介

埃爾溫·約翰尼斯·歐根·隆美爾(德語:ErwinJohannesEugenRommel聽檔案·播放·幫助),(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場中,軍事行動迅速、風格果斷,能以寡勝多,遂獲“沙漠之狐”(Wüstenfuchs檔案·播放·幫助)的稱號。

埃爾溫·隆美爾

1891年11月15日(1891-11-15)–1944年10月14日(52歲)

暱稱:“沙漠之狐”

出生地點:德意志帝國符騰堡王國海登海姆

逝世地點:納粹德國赫爾林根

效命:德意志帝國(至1918年)

威瑪共和(至1933年)

納粹德國

服役年份:1911年–1944年

軍銜:元帥

統率:第七裝甲師

非洲軍團

非洲裝甲軍

非洲集團軍

集團軍B

參與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阿貢戰役(1915年)

喀爾巴阡攻勢(1915年)

卡波雷托戰役(191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法國戰役

阿拉斯戰役(1940年)

北非戰場

托布魯克之圍(1941年)

十字軍作戰(1941年)

加查拉戰役(1942年)

比爾哈克姆戰役(1942年)

第一次阿拉曼戰役(1942年)

阿拉姆哈勒法戰役(1942年)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1942年)

梅德寧戰役(1943年)

凱塞林山口戰役(1943年)

諾曼地戰役(1944年)

獲得勳章:藍馬克斯勳章

鑽石橡葉帶劍騎士勳章

MilitaryMeritCross(奧地利-匈牙利)

目錄

1生平

埃爾溫·隆美爾 1891年11月15日(1891-11-15) – 1944年10月14日 (52歲)  暱稱: “沙漠之狐” 出生地點: 德意志帝國符騰堡王國海登海姆 逝世地點: 納粹德國赫爾林根埃爾溫·隆美爾 1891年11月15日(1891-11-15) – 1944年10月14日 (52歲) 暱稱: “沙漠之狐” 出生地點: 德意志帝國符騰堡王國海登海姆 逝世地點: 納粹德國赫爾林根

1.1早年

1.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1.3.1隆美爾在北非

1.3.2沒有敵意的戰爭

1.3.3隆美爾在義大利

1.3.4大西洋堡壘-諾曼第登入

1.3.5對希特勒的反抗

1.4自殺

2年表

3戰術評價:阿拉曼戰役的過去與現在

4軍事理論

4.1《步兵攻擊》

4.2進攻力學(槓桿戰術

4.3《隆美爾檔案》

5評價

5.1正面評價

5.2負面評價

6參考資料

生平

早年

埃爾溫·隆美爾出生於1891年,出身於一個中學教師家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埃爾溫·隆美爾以陸軍中尉的軍銜參戰並獲頒“鐵十字勳章”,並且因為在義大利戰線戰功卓著,被授予德意志第二帝國最高軍事榮譽—戰功勳章(即人們熟知的“藍色馬克思”),戰後撰寫著作《步兵進攻》,為希特勒激賞,並聯絡認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隆美爾(中)隆美爾(中)

隆美爾在北非

隆美爾(中)墨索里尼的義大利軍隊在北非潰敗。為了奪回失地,德國於是組織一支非洲軍團,於1941年2月開往北非,由隆美爾統率德意聯軍。他奉命要在4月20日以前擬好一個重奪塞利奈以加的計畫。為奪得勝機,他不待批准便於3月24日襲擊亞古拉的英軍,於限時成功的日期還未到即已完成任務。此後14個月的激烈戰事,使他贏得“沙漠之狐”的稱號。儘管偶爾遭遇挫敗,他仍然成功地將第八軍迫得連連往東至埃及的方向撤退,聲威懾人。一位英國指揮官不得不告訴他的部隊:隆美爾不是魔術師,也不是超人。

1942年6月21日,非洲軍團已迫近埃及邊界。希特勒為酬謝功勳,擢升隆美爾為陸軍元帥,使他成為德國陸軍最年輕的元帥。但是沒有一如隆美爾所願地,派遣援軍和運送更多的軍需予這支非洲軍團。6月底,隆美爾已深入埃及,在梅薩馬特魯再度擊潰士氣消沉的英軍,德軍勢如破竹,直指亞拉曼戰線,並準備進攻僅96公里外的亞歷山大港;一旦計畫成功,德軍當可直通蘇伊士、巴勒斯坦、中東油田。這是他軍事成就的顛峰,功績也到此為止。

阿拉曼是一條六十多公里長的隘道,一邊是地中海,另一邊是無法通行的峽谷,非洲軍團就滯留在這處,前進不得。由於阿拉曼隘道狹窄,戰線有限,隆美爾在此無法施展他一向用以制勝的大規模側翼行動。聯軍中東戰區總司令奧金萊克將軍當時親自指揮第八軍。7月1日至7月17日,在所謂第一次阿拉曼戰役中,他抵擋住了隆美爾的去路。

8月中旬,蒙哥馬利中將接管第八軍,準備較有名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時間對英軍有利。隆美爾明白己方嚴重缺乏燃料、裝備及飛機,當時聯軍實力又已大大擴展,突破敵陣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他再度懇請柏林的最高指揮部大規模增援,但這時並非希特勒未馳援,而是在直布羅陀駐紮的英法盟國混編海軍艦隊,已擊敗德國海軍,重奪地中海制海權,阻擾了德意對非洲軍團的補給,所以北非德軍很難回復原有的戰力。

蒙哥馬利於1942年10月23日發動攻勢時,隆美爾的兵員及武器都較英軍少,但真正將使非洲軍團處於挨打狀況的是盟軍占有空中優勢。由此隆美爾主張立即撤軍,以保全殘餘的部隊,不過希特勒則下令抵抗,要非洲軍團“不成功便成仁”。儘管隆美爾認為此道命令純屬瘋狂,仍繼續奮戰,結果便傷亡慘重,至11月4日決定必須撤退;15天內,非洲軍團往西撤退了一千一百多公里。當時艾森豪將軍所統率的盟軍已經攻入法屬北非,準備往突尼西亞方向前進,戰線從尼羅河谷一直延伸至大西洋。起初隆美爾本人率軍拚死與英軍在利比亞作後衛戰,未幾即在突尼西亞遇上艾森豪的主力軍;艾森豪以軍事史上最長的鉗形陣勢雙邊夾攻隆美爾的非洲軍團;1943年3月,隆美爾病重,密返德國。

沒有敵意的戰爭

隆美爾在義大利

經艾森豪與蒙哥馬利的鉗形陣勢夾擊後,非洲軍團在北非宣告全軍覆沒。非洲戰場失利後,義大利就危險了。隆美爾在當時就指出,義大利人靠不住,應當由德軍控制義大利。未久,美英法盟軍在義大利登入,迫使義大利倒戈,隆美爾再主張放棄義大利中、南部,依據義大利北部的山險,在波河流域組織防線,與盟軍打持久戰。隆美爾的主張遭到了南部德軍司令阿爾貝特·凱塞林的反對,也遭到德軍一些高層的反對。但義大利戰場最終仍依照隆美爾的構想來進行。這又一次顯示了隆美爾的戰略眼光。

大西洋堡壘-諾曼第登入

負責法國防禦戰事的隆美爾,任西線B集團軍司令,督導諾曼第海岸防衛工事構建。

對希特勒的反抗

自殺

有人在7月20日密謀案進行前,徵求隆美爾的支持。但是隆美爾起初未置可否,但未提供意見亦未上報。幾經思考,他主張逮捕希特勒,付諸司法審判,但是不贊成行刺。1944年7月15日,他上書希特勒,要求德國立即尋求停火協定。兩天后,他在法國里瓦洛附近巡視防衛陣地時,坐車被英國戰機發現,立即遭到掃射。汽車撞樹,隆美爾被拋出車外,頭蓋骨破裂。

爾後,隆美爾離開醫院,回到烏爾姆附近賀林根的家中療養。10月14日,兩名納粹將領來訪。他們給他兩個選擇:自殺或就逮受審,受審則可能禍及全家。隆美爾告訴妻兒說:“十五分鐘後我就要死了。”服藥自盡。事後,希特勒不想讓德國人知道他們心目中的偉大英雄曾經反對自己的統治,於是宣布要全國哀悼隆美爾,並為他舉行國葬;葬禮由深知內情的、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老元帥倫德施泰特主持。

年表

1891年11月15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邦首府海登海姆市。

1910年7月加入軍隊在第124步兵團任士官,升至上士。

1911年3月被送進但澤皇家軍官候補生學校,11月畢業。

1912年1月升中尉軍銜。

1914年3月1日,任職烏爾姆第49野戰炮團的一個炮兵連。

1916年與露西·莫林(LucieMaria)結婚。

1917年夏,在伊松索河前線並因在奪取蒙特山和隆格諾恩的突擊行動而榮獲德意志帝國最高榮譽——“藍色馬克斯”勳章。

1917年任上尉連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二級鐵十字勳章、一級鐵十字勳章和功勳獎章。

1928年得獨子曼弗里德。

1933年10月,升為少校,被委任德國中部戈斯拉一個山地營的指揮官。

1935年10月,被提升為中校並且擔任波茨坦陸軍學校的教官。

1937年,出版了《步兵攻擊》一書,獲得希特勒賞識,書中貫穿了德國軍事理論的進攻精神,提出“進攻,進攻,進攻!”強調了發揚火力的重要性。

1939年9月,被任命為少將。波蘭戰役期間,負責指揮希特勒的警衛部隊。

1940年任第七裝甲師師長,同年6月20日,第七裝甲師占領瑟堡,結束了進攻法國的戰鬥。戰鬥結束後榮獲一枚騎士級鐵十字勳章,被納粹德國政府譽為“戰神”,裝七師也因在隆氏指揮下的神出鬼沒被敵方譽為“魔鬼之師”。

1941年1月被晉升為中將,2月擔任德國非洲軍團的司令,指揮非洲戰場的德意志聯軍。

1942年,獲帶劍橡葉鐵十字勳章,任非洲裝甲軍團司令,晉上將軍銜,同年6月22日當天在攻占托布魯克後被授予元帥(Generalfeldmarschall)軍銜。

1943年3月31日,被希特勒召見授予鑲鑽帶劍橡葉鐵十字勳章。

1943年8月18日被任命為“B”集團軍司令,負責義大利防衛任務。

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任駐法國西線陸軍。

1944年7月15日致函希特勒,批評他的戰爭領導策略,請求他思考停戰。

1944年10月14日,被查出與七月二十日希特勒暗殺事件主謀高級軍官有接觸。希特勒要求他在可能會牽累家人的軍法審判與自我了斷之間作抉擇。隆美爾最後在烏爾姆(Ulm)近郊的賀林根(Herrlingen)家中自盡。

1944年10月18日,希特勒為他舉行國葬。

戰術評價:阿拉曼戰役的過去與現在

隆美爾的巨大勝利與失敗都集中在阿拉曼戰役的前後。

1942年隆美爾攻下托布魯克之後,隆美爾受封為元帥,離埃及僅一步之遙,德軍在北非的最終勝利似乎就在眼前。然而英軍借著美國的支援在阿拉曼一線布署了大量的坦克與飛機。從而使得英軍新任第八集團軍的司令官蒙哥馬利將軍能集中運用美國支援的空中優勢與坦克在阿拉曼戰役中打敗了他。此役證明了古德里安所說的閃電戰術有明顯的缺點—“若遭遇占數量優勢的敵軍,而他們又能集中運用,則閃電戰的攻勢一樣會被擊敗。”隆美爾於北非經此打擊後,開始步往下坡路,但仍然為希特勒所倚重而分別轉戰於義大利、法國。

隆美爾過度拘泥於以德軍坦克、步兵為主力的進攻戰略,未能如勞倫斯般有效結合當地反抗美英殖民主義的阿拉伯人進行游擊戰以牽制或消耗美英兵力,才會在遭受美英空軍轟炸後無力再起。

前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評價隆美爾時說:“儘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廝殺,請準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軍事理論

《步兵攻擊》

隆美爾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核心內容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強調部隊靈活機動、大膽推進。主要內容為:

步兵進攻時需要火力的支援。

兵力不足於對方,就用火力壓制對方。

儘量靠前配置武器。

猛烈的集火射擊是獲得勝利的關鍵。

欺騙敵人是最好的戰術。

攻擊前採用心理戰,使敵人喪失信心和鬥志。

用最簡練明確的方式指揮軍團協同作戰。

利用一切辦法,製造佯動。

時刻做好偵察和警戒工作。

部隊運動時做到無聲無息。

部隊駐防時,需迅速建築工事。

密集的火力和堅固的工事是減少傷亡的關鍵。

初級指揮官務必做到堅決果敢。

進攻力學(槓桿戰術)

這種戰術的核心內容是正面佯攻敵人,而將主力迂迴到被攻擊方的後方或一側,予敵人致命打擊。在北非戰役敵眾我寡的的情況下,擊潰英國著名的第八集團軍,隆美爾也因此一戰成名。

《隆美爾檔案》

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哈特整理隆美爾戰術資料而發表的軍事著作,其實該作品也融入了作者的軍事思想。

主要內容論述了“沙漠戰爭規律”,如包圍戰、遭遇戰、消耗戰等,並記述了沙漠戰場上組織軍隊協同作戰的方式。提出以炮兵為火力點、坦克用於機動作戰,而步兵為輔的作戰方法。

評價

正面評價

隆美爾高超的軍事素質和出色戰術才能受到了許多軍事愛好者,甚至是著名軍事家的尊敬和崇拜。邱吉爾稱其為“偉大的軍事家”。著名軍事家喬治·巴頓曾經潛心研究過隆美爾的軍事作品,直到現代,隆美爾的戰術思想仍然是各國軍事學校的教材。

隆美爾一生稱謂很多,最著名的是“沙漠之狐”,還有如“納粹戰神”等稱謂。有歷史學者認為,隆氏未被派往東線戰場是成就其崇高聲望的重要原因,相較於因強烈民族與意識型態對抗而不時傳出戰爭罪行的東線,北非戰場交戰雙方對戰爭公約的遵守與住民密度頗低的戰場環境,令隆美爾能擁有純軍人的紳士形象;另一方面,因為希特勒將注意力集中在東線,對屬於次要戰場的北非較少肘制,反令隆美爾有較東線將領更大的空間發揮其軍事才能。

此外,雖然涉入的程度為何頗有爭議,但由於受希特勒暗殺事件牽連而自殺,隆美爾因此被部份人士視為“德國軍人的良心”加以推崇。

許多作品以獵奇為賣點替隆美爾吹噓。美國曾攝製了電影《沙漠之狐》,該電影主要讚美了隆美爾的軍事才能。該電影受到二戰老兵的非議。

負面評價

不能否認是,隆美爾做為希特勒的愛將,的確是納粹最得力的侵略工具,因此被稱為“二戰縱火犯”。

也有軍事家認為,他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家。具體表現為北非作戰時,隆美爾只顧進攻,打亂了希特勒在北非牽制英軍的目的,致使希特勒不得不增援隆美爾,而後被蒙哥馬利擊敗。後來又錯誤的判斷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地點,使“大西洋壁壘”失去作用。因而被稱為:“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但有些人也不同意這種看法。

參考資料

《隆美爾檔案》(英文:TheRommelPapers)

《隆美爾生平》(英文:ALifeofFieldMarshalErwinRommel)

《隆美爾戰爭藝術》(英文:RommelAndHisArtofWar)

《步兵攻擊》(英文:InfantryAttacks)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