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11月24日,炮兵軍官愛德華·萊溫斯基家添了第十個孩子,取名埃里希·萊溫斯基。孩子出生後不久,就過繼給他的姨父曼施坦因少將而改姓曼施坦因。這個小萊溫斯基就是以後成長為德國陸軍元帥的埃里希·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900年進入少年候補軍官團學習。他在格羅斯利希費爾德的高級軍官學校畢業後,於1906年被派到第3步兵警衛團任見習軍官,一年後升為少尉。1913年被選送軍事學院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在第2警衛預備團任中尉副官,幾個月後晉升上尉。希特勒開始掌權時,曼施坦因任步兵第4團營長。當時,國家社會主義大行其道,曼施坦因對此十分不滿。他極力反對納粹黨干預軍隊事務,並因此經常同納粹黨徒發生衝突。
1936年,曼施坦因在晉升少將後曾擔任第1軍軍需部長和陸軍參謀長貝克將軍的副手。由於他對希特勒大肆擴軍多次提出警告,因而在1938年初被調離陸軍參謀本部,改任第18師師長。
1939年夏,希特勒準備進攻波蘭,成立了由第14、第10和第8集團軍所編成的南方集團軍群,龍德施泰特上將擔任總司令,已晉升中將的曼施坦因任參謀長。南方集團軍的使命是從西里西亞出發,殲滅魏克塞爾河的波蘭軍隊。雖然攻擊計畫已定,但曼施坦因在最後一分鐘時仍希望戰爭不要爆發。他支持總司令關於不對華沙實行轟炸的決定,盡力避免對波蘭居民的傷害。
波蘭戰役之後,曼施坦因最初仍任龍德施泰特上將的參謀長,後者當時是位於西線中部的A集團軍群總司令。曼施坦因草擬的西線戰役作戰計畫受到各方面的稱讚,他本人則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施利芬”。
他提出了一個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為要點的現代作戰方案,以A集團軍群為主力,用集中的裝甲部隊通過綿長的馬奇諾防線所在的阿登山區,直插西北方向的沿岸,切斷在比利時和荷蘭作戰的敵軍主力,同增援部隊B集團軍一起殲滅敵人。這一計畫雖獲得龍德施泰特上將和坦克專家古德里安的支持,陸軍總部卻拒絕採納,說該計畫太冒險。
1940年2月,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調往波美拉尼亞任新組建的第38軍軍長。希特勒之所以這樣乾,是因為曼施坦因提出的那個計畫正合他意。他一方面把這一計畫說成是自己提出的,另一方面調開計畫的真正制定者,以免他分享計畫成功後的榮譽。當曼施坦因看到1940年5月10日的攻擊行動完全是按照他的基本構想在實施時,他自己已是局外之人了。
曼施坦因的第38軍配屬於克盧格的第4集團軍。他不斷請求出擊,以阻止敵軍構築堅固的防禦陣地。由於克盧格的猶豫不決,寶貴的時間都喪失了。
6月5日,曼施坦因轉移進攻方向。4天之後到達塞納河,6月19日到達羅亞爾河,22日渡過該河。在前進中,曼施坦因經常位於各先遣支隊,使部隊受到他無畏精神的感召而奮勇前進。此前,曼施坦因於6月5日晉升為步兵將軍。7月25日獲騎士十字勳章。
1941年2月底,曼施坦因調任正在組建中的第56裝甲軍軍長,實現了他指揮一支快速部隊的願望。
德蘇戰爭開始時,曼施坦因配屬於勒布元帥指揮下的北方集團軍群,預定從東普魯士向列寧格勒方向發起攻擊。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曼施坦因的裝甲軍一直打到伊爾門湖西南方的索爾齊,並突破了蘇軍的包圍圈,救出被圍的第16集團軍。
9月16日,曼施坦因奉命接任因車禍喪命的南方集團軍群第11集團軍司令朔貝特的職務。該集團軍的任務是,一方面把亞速海以北的蘇軍擊退至羅斯托夫,另一方面同時攻占克里米亞。為了遂行任務,為第11集團軍配屬了羅馬尼亞的第3集團軍。由於羅馬尼亞部隊缺乏戰鬥力,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極其困難,曼施坦因決定首先攻占克里米亞。
儘管克里米亞設有堅固的攻勢和地形複雜,曼施坦因仍然在9月26日突破了蘇軍幾處前哨陣地。10月28日,經過激戰,蘇軍的第二道封鎖線被突破。11月16日,除塞瓦斯托波爾外,克里米亞其它地區均落入德軍之手。
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晉升曼施坦因為上將。此時,蘇軍在刻赤和費奧多西亞強行登入成功,嚴重威脅著德軍後方。激戰之後,蘇軍終被擊退。第11集團軍總共使用了1個裝甲師、5個德國步兵師和2個羅馬尼亞師,就殲滅了共有26個師的兩個集團軍,俘敵17萬,繳獲敵炮約1200門、坦克250輛。曼施坦因在里希特霍芬空軍上將的第8航空軍的協同下,贏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勝利。
6月7日,德軍集中火力炮擊塞瓦斯托波爾。在不停的炮擊和第8航空軍的轟炸之下,這個位置異常險要、陣地構築堪稱固若金湯的要塞所有工事都被炸毀,守軍的抵抗也先後崩潰。7月1日,曼施坦因受到希特勒的電報嘉獎並晉升元帥。
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被攻克後,曼施坦因趁部隊短期休整之際應羅馬尼亞國家元首安東尼斯庫的邀請前往羅馬尼亞訪問,並在普雷迪亞爾接受了羅馬尼亞的最高榮譽勳章-“米哈伊爾勇士勳章”。當他於8月12日回到駐克里米亞的司令部時,他接到希特勒要他率部北上攻打列寧格勒的命令。
希特勒攻擊和圍困列寧格勒的願望最後化為泡影后。11月20日,曼施坦因被調任位於史達林格勒兩翼的頓河集團軍總司令,解救被圍的第6集團軍。當時,情況已經相當嚴重。尤其不幸的是,希特勒因同李斯特元帥意見分歧而把這個指揮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總司令免了職,由他自己來兼任總司令。在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之間出現了一個寬約300公里的缺口。當優勢的蘇軍部隊突破B集團軍,並將掩護第6集團軍的羅馬尼亞和義大利部隊各軍團擊潰後,第6集團軍即陷入重圍。該集團軍司令鮑盧斯將軍曾一再請求突圍,被希特勒置之不理,致使鮑盧斯及其所部一起被蘇軍俘虜。
解救第6集團軍的行動失敗後,強大的蘇軍部隊已把B集團軍群所屬防守頓河的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部隊擊潰,企圖切斷位於哈爾科夫以南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所屬各師的退路。情況十分危急,希特勒被迫命令撤退。於是,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又擔負起一項雙重任務:既要掩護撤退,警戒頓河和頓涅茨河的各個渡口,又要解除蘇軍在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地區對於B集團軍群的威脅。
1943年2月,由A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各一部編成了一個新的南方集團軍群歸曼施坦因指揮。該集團軍群要在由亞速海到哈爾科夫的700公里長的正面上實施攻勢防禦,任務相當艱巨。3月14日,經過艱苦奮戰,德軍戰線恢復到9個月以前的位置。曼施坦因因此獲得櫟樹葉騎士十字勳章。
在這以後的庫爾斯克弧形地帶的戰役中,由於盟軍登入西西里島,德軍被迫停止攻擊而後撤。戰役的主動權已操在蘇軍部隊手中,德軍疲憊不堪,傷亡慘重。儘管如此,曼施坦因在極力排除希特勒對集團軍指揮的干擾的同時,曾成功地擊退過蘇軍在米烏斯河戰線的攻勢,並守住了頓涅茨河谷,並成功地建立了一條從基輔到查波羅什的新戰線,從那裡向南又同位於克里米亞的A集團軍群取得了聯繫。
1943年10月,蘇軍在基輔和第涅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附近突入了德軍戰線的縱深地帶。新編第6集團軍被迫北撤;第4裝甲集團軍的殘部也撤至波蘭邊境。
1944年3月30日,曼施坦因和A集團軍總司令克萊斯特元帥被召到上薩爾茨堡。希特勒在給他們佩上雙劍櫟樹葉勳章的同時免去了他們的職務。
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國人俘虜,四年後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徒刑,監禁在韋爾監獄。1953年獲赦釋放。
相關詞條
-
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德語: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原名埃里希·馮·萊溫斯基(Erich ...
人物生平 軍事成就 人物評價 個人著作 家庭生活 -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德語: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原名埃里希·馮·萊溫斯基(Erich ...
人物生平 軍事成就 人物評價 個人著作 家庭生活 -
埃里希·馮·萊溫斯基·曼施泰因
埃里希·馮·萊溫斯基·曼施泰因(Erich von Manstein,又譯曼施坦因)(1887.11.24—1973.6.10),德國陸軍元帥,他被認為...
基本資料 生平簡介 -
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元帥(1887~1973)是公認的二戰中最傑出的軍事家,雖然生為帝國的一位高級將領,但他卻受到參戰各國普遍的尊敬,被公認為一位天才的軍事家。曼施...
生平年表 • 1887-1940 • 1941-1944 •1944-1973 -
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泰因
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泰因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他的戰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劃的每一次戰役幾乎都是傑作,總是令對手舉止失措...
生平簡介 少年時期 晚年時期 -
曼斯坦因
曼斯坦因(1887-1973),德國軍事家,與隆美爾和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他們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凶,對別國犯下了...
青少年時代 生平簡歷 主要經歷 相關評價 -
曼施泰因元帥
埃里希·馮·萊溫斯基·曼施泰因(Mamstein)(1887.11.24—1973.6.10),德國陸軍元帥(1942.7.1),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
概述 軍旅生涯 嶄露頭角 征戰東歐 血戰蘇聯 -
埃里希·馮·曼斯坦因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德語: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是一名終身從軍的職業軍人,他在第二次世...
-
曼斯泰因
曼施泰因是被西方軍事家捧為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之一,他與古德里安、隆美爾齊名,英國人認為曼施坦因出身貴族,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早年是一個優秀的參謀軍官,對...
基本資料 人物經歷 任職簡介 軍事才華 軍事事跡